2018年生肖属什么?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农历十二月三十是春节,初一凌晨开始就是亥猪年了! 今年是猪年! 那么请问:腊月二十四早上五点半出生的属于什么年(也就是几岁)? 应该是属猪的,但有人说这样计算是不对的,到底对不对呢? 下面有详细解释和公式 年份尾数判断法 根据农历腊月是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又因为腊月是大月,所以是90天,到腊月三十是35+90=125,而一个周期也就是一年是从冬至开始的,经过一个冬至春分立春等等,又到下一个冬至,也就是4个冬至一个循环,因此125-4=121.。。。。这里注意从冬至开始白昼一天比一天多,周而复始直到大寒,也就是说过了腊八节就进入“一九”了,到“二九”就是腊月初八。小寒和大寒期间又是“三九”“四九”。
“三九”,“四九”时天气冷到极点,也是全年最危险的时期,这时候阳气潜伏,阴气盛极。 古人把冬至看成是大节,冬至过后才是新的一年,一个新的轮回开始了,因此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北方很多地区冬至有吃饺子的风俗。(不知道为啥北方人爱吃饺子,我特别爱吃的面食除了馒头就是没有原因的喜欢吃饺子,而且很爱吃羊肉泡馍)
从冬至开始白天越来越长,但是温度并没有迅速上升,一直要到雨水节气升阳,惊蛰开始虫蚁出洞,春分阴阳平衡,清明草木萌芽,谷雨一片青葱,而在冬至到立春这段时间是最难熬的时候,古人把这一段寒冷的日子称为“冷冻”! 小寒大寒期间正是“冷冻”阶段,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古书有云“寒气之逆极,阴气盛极”说的就是这一阶段阴盛阳微,自然界万物都蛰伏不动,人体也处于寒冬状态,此时寒邪最易伤肾。 大寒一过,便是立春节气,一轮新的太阳高照,温暖开始回归,虽然春天来临,气温逐步回升,但是立春后一周仍然处于“冰上走”的阶段,所谓“倒春寒”就是这个时候。 雨水节气,春潮涌动,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随着阳气的勃发,雨水过后,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多晒太阳,多吃韭菜、青椒、豆腐等温性食物,少食冷饮以免损伤脾阳。 惊蛰时节万物复苏,大地沐浴在春光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故曰惊蛰……”这时天气转暖,同时早晚温差也很大,要注意保暖。 “春雷响,万物长”,一场春雨一场暖,伴随着绵绵春雨,许多种子陆续生根发芽,植物开始抽出嫩芽,小草也悄悄透出地面。
春分之后,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四季开始分明。中医讲究“天人合一”,自然界的春分与人体的春分是互相影响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做到合理调养。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春季肝气旺盛,如果疏泄不力或肝气郁滞,就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春分时节要做到心态愉快,乐观豁达,让肝保持舒畅条达的状态。 清明时节,气候湿润,气温逐渐升高,桃红柳绿,莺飞燕舞。然而,此时空气湿度增大,稍有不注意,就容易引发疾病,特别是湿气重容易伤脾胃,让人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如果饮食不节制,吃了太多肥厚油腻的食物,就容易引起脾胃虚弱,造成运化失司,出现腹痛、腹泻。清明时节还应注重健脾养胃。饮食上可多吃山药、扁豆、冬瓜、玉米、小米等食物,以祛湿热,护脾胃。 谷雨前后,天气逐渐转暖,降雨明显增多,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这时田间管理至关重要。
谷雨时节,阳气升发加速,易耗损阴液,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如口苦咽干、心烦易怒等,应注意清心除烦,养阴生津,适当多食酸味食品,如醋、乌梅、西红柿、石榴、葡萄、苹果、柑橘类等,以防肝火亢盛。
立夏到来,意味着夏季的到来,此时气温明显增高,植物生长旺盛,自然界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写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可使肝气平和”。说明人在夏季应顺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睡眠充足,早些起床,不要讨厌阳光,保持心情开朗,则能养护气机,顺利度过这个四季之一。
小满节气,万物繁茂,此时的气候特点是湿热交蒸。中医认为“暑多挟湿”,且“湿气通脾”。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提到:“脾虚湿盛,身重汗流。”身体沉重、疲倦,喜欢睡觉,大便稀溏都是脾虚的表现;食欲下降,腹部胀满,消化不良,腹泻则是湿盛的表现。因此在小满节气里,调理脾胃很关键。饮食上可以多吃健脾胃,利湿的事物,比如绿豆、黄豆、菠菜、胡萝卜、土豆、牛奶、豆制品、花生、小米等。
芒种夏至,入夏后,气温明显升高,雨量明显增加,空气潮湿,细菌易繁殖,导致食物中毒的事件频发。此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红楼梦》中有贾宝玉“嘴吃坏了”,可能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拉肚子,这种情况在民间很常见,中医被称为“食毒”。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清除食毒,可用鲜萝卜汁灌服,也可用鲜藕捣烂取汁服用,对缓解病情有帮助。另外还可以饮用藿香正气水,银翘解毒丸等药物来清热解暑,预防“食毒”侵袭。
小暑大暑,气温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