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是什么生肖?
“使”字在古文字结构里,下面是个“人”,上面像一顶帽子或礼帽的顶盖。这个字形反映了古代一种习俗:举行礼仪时,参加者都要戴上象征敬慎和尊贵的帽子。 这种风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鲁国。《礼记·檀弓下》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鲁国大夫季孙氏死后,为了展示对季孙的敬重,鲁君特派人给季孙的灵柩戴上了礼帽。此事传到齐国,齐景公问孔子这件事是否合乎礼仪,孔子说这样做很得体。
后来这种习俗流传开来。汉代人祭祀天地、祖宗先要斋戒沐浴,然后穿着朝服,戴着礼帽,神位前摆着香案、摆上酒菜,行礼如仪。 这种仪式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大朝仪。据《大诰》所载,明代初年,皇帝登基时要先穿龙袍,再换朝服,最后戴上暖帽(明代无凉帽)。等到大典完成,皇帝又要脱去朝服,换上常服。至于暖帽的形状,根据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定制的帽顶形状为圆弧,以金丝或者玉为托,上缀红宝石帽正,周围饰以珍珠、翡翠作点缀,整体造型与现在的一般皮帽并无二致,只是做工更加考究而已。
龙是中国十二生肖之一,中国人依然过着十二生肖的年度,即所谓的十二年一个花甲子,它包括许多古老的迷信,包括一个人的命运和生肖属相有关。然而,属龙是中国十二生肖中最具神秘色彩和最多误解的生物。在西方世界中,龙通常是邪恶和贪婪怪兽的形象,而在东方文化中,龙的含义则更为复杂,是吉祥而神圣的龙。
龙在中国被认为是一种象征好运而不是邪恶,它通常作为皇室成员的象征。从颜色和性别上说有青龙、白龙、黑龙之分,有雌雄之别。在《周礼·春官·司常》中记载:“王建辰,则常日龙,交龙为崇。孤卿士建日杂希龙,皆升絺,绛缘,龙火。”可见,帝王用的旌旗上有青色的二龙相交的形象,诸侯的旌旗上用的是杂色的龙。
中国古代的龙是神异之物,而非爬行动物。中国龙的形象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化,越来越抽象。一般而言,中国的龙有着蜿蜒的蛇身、鹿角、马鬃、狗头、鹰爪和鱼鳞。龙还有五爪和四爪之分,五爪为皇帝御用图案。中国龙的原型可能是鳄鱼,但经长期演化,二者已相去甚远。例如:龙有须,并以须的长短美丑来表示龙的等级高下。龙也象征着变化。正如孔子所云:“龙,变化之若也。”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十二生肖了,并且每个属相都对应地与天文学中十二个星宿相对应: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东方青龙”对应着辰龙,西方白虎对应着申猴,南方朱雀对应着巳蛇,而北方玄武对应着子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