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哪个生肖送子?
一、子鼠
二、丑牛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俗称“严月”。冬至一到,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周而复始,万象更新。古人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想象总是与节气有关联。大寒之日“鸡始乳”“鹊始巢”,立春之时“鸭始浮”;雨水之季“蚯蚓出”“玄鸟至”,惊蛰期间“仓庚鸣”“鹰化为鸠”,春分前后“玄鸟去”,清明时节“莺飞草长”……每一个节气的到来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做注解。
大寒,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候。此时阴阳转换,阴气渐消,阳气微长。水冰地冻,万物寂然。唯有老鼠胆气壮,在冬夜中出来偷吃粮食,且能得手。古人看到老鼠在大寒这天出没,便将其命名为“子鼠”。作为十二地支的第一个,“子鼠”也常被用于形容一年的第一天。
三、寅虎 “云从龙,风从虎”——云是龙的象征,风则是虎的化身。立春以后,冰雪融化,草木萌生。此时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开始转换,“春气上升,万物苏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作为阴盛阳微的大寒节气过后,我们迎来了一个带有双数的节气——立春。
立春一日,万物复苏,那些沉睡了一个冬天的生命开始缓缓醒来。百草回芽,万木生发,大地一片欣欣向荣。正所谓“东风解冻,蛰虫始振”(《淮南子·天文训》)。但这一切似乎都与“孤胆英雄”老虎无关,毕竟百兽之王在寒风料峭中独自沉睡了一冬。等到立春之际,太阳高悬,天地和暖,那被寒带走的温标才终于重新回归。
四、卯兔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二月节,惊,蛰伏也;三月节,荣,草木萌芽也;四月节,秀,稻子分孽也;五月节,繁,树木繁茂也;六月节,炎,天气炽热也;七月节,湿,雨水增多也;八月节,燥,天高气爽也;九月节,露,露水下降也;十月节,霜,霜降树叶枯黄落也;十一月节,雪,天凝地闭也;十二月节,冷,数九寒天也。”
大寒到立春,天气由寒转温。惊蛰过后,阳光和煦,草木萌发。在柔和的微风中,在绵绵的细雨里,一切都被笼罩在朦胧的春意里。只有细心的读者发现,在这初春季节,明月依然如故,而兔子却不见了。难道兔子也跟随着月亮来到了地球的另一面吗?并非如此,作为十二地支中唯一的一个纯阳动物,“卯兔”其实一直与我们相伴左右。只不过它擅长隐匿自己的身形,又在月光的掩映下难以分辨,所以才会出现“月中玉兔”或“夜光珠”的神话传说。
五、辰龙 “云从龙,风从虎”——既然有了龙,岂能没有雨?《礼记·月令》中有言:“清明,大雨骤至。”此时万物蓬勃生长,需要雨露滋润,否则就会干旱少泽。于是“卯兔”撒泼,“辰龙”降雨。“雷声阵阵,雨水纷纷”,正是辰龙降雨的最好见证。
六、巳蛇 大寒之初,“子水”司权。虽然“子鼠”为阳,实则代表的是生肖鼠年的最后一天——子时。冬至之后,“阴阳转化”,白天越来越长。时至立春,“午火”微显。“子鼠”隐遁,“午火”生“巳蛇”。随着“寅虎”下山,“卯兔”出林,“未羊”食草,万物生机盎然,“巳蛇”也开始了自己漫长的一天。
七、午马 立春已过,雨水时分。万物生长,需要阳光的滋养。“寅虎”下山,“午马”仰头。“卯兔”爬树,“午马”奔跳。“辰龙”腾云,“午马”随影。直到日落西山,“酉鸡”归巢,“午马”方止。
八、未羊 “未羊”亦称“牧羊”,看似指向明确,实则另有典故。在古代,人们通常把没长大的羊称为“羔”,而把长大后的羊称为“羝”。可见“未羊”即指未年(羊年)出生的小羊,而不是现在所吃的绵羊或者是山羊。“未羊”也指代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土豚”。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土豚者,象猪而小,毛黑,有花纹。脚短,不能行立。性喜淫,好眠,知将晓而还穴。”看来“未羊”就是一种类似今天猪、狗等家畜的动物,只是生活在草原而不是家里。
九、申猴 立春以后,虽然阳光和煦,但早晚温差较大。随着“阳和”的不断累积,天地之间渐渐被“金”的气息填充。对于猴子来说,“申猴”代表着收获和开始。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立春”既是节又是气,意味着新的轮回即将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就是这个意思。
十、酉鸡 阳光和煦的早晨,森林里传来悦耳的鸟鸣。突然,空中出现一块圆圆的日晕,好似戴了顶“圆帽子”。原来,“卯兔”正在捣弄着圆圆的月亮。每当月圆之时,“卯兔”会拿出宝镜对着月光照拂。经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卯兔”终于在月宫中获得了团圆和喜悦。只是每满三十天就要牺牲一只“卯兔”,用来祭祀月神。
十一、戌狗 在古代“戌狗”并非特指属狗之年或属相。而是“戌”字在干支纪年中每隔十七年出现一次,以此计算,下一个“戌狗”年是2017年。可见“戌狗”就是“十八岁”的意思。
十二、亥猪 最后一位登场的当然就是“亥猪”,不过这里有个问题,不是应该在“戌狗”之后才是“亥猪”吗?为何此处“亥猪”反倒在前呢?原因就在于五行之中的“亥”属水,又因猪的形象很像水,所以古人便将“亥”配作了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