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表十二生肖里什么生肖?
龙、虎、蛇,一个跟一个像,而且都是阳性,主动。 龙和蛇都主升,上升的意思。 虎主阳,阳气足,主动性强。 但是还有一句话, “初九,潜龙勿用”,这条龙是潜伏着的,所以不是最近的意思。 “或跃在渊,无咎”,这一条龙可能是飞跃的,可能是一飞冲天的意思,比较符合最近,但是有失败的可能。 初九,乾卦的最下面一条爻,也是阳爻。这条爻一般是不动的,只有在六十四卦中的乾坤两卦中,才是初九或者九五。因为乾坤两卦是最特殊的八经卦,每卦都由六个爻组成,每两个爻一组。最下面的一组,只有两条爻,所以才有初九和九五的说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应该积蓄力量,不要轻举妄动,就像那条潜伏的龙一样。如果是飞龙在天,那就太狂妄了,极有可能遭受挫折。如果是一只蜗牛,慢慢爬行,虽然前进的速度很慢,但是至少不会遭受较大的打击。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个人就像一条龙一样,飞黄腾达,前途无量。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个人在中年的时候,就像龙一般,显露头角,得到赏识与重用。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个人在中年以后,功成名就,如日中天。
“亢龙有悔——到了晚年,如果太过骄横,就容易遭到不幸。这一条龙,就是飞得太高的意思。 有进益,有收获。
生肖龙是近象征十二生肖里龙的象征性最强的生肖。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点,龙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更自称为“龙的传人”。其他诸生肖,或为人类所驯养,或为自然界的走兽,虽然也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但都没有龙那样的神性和威严。民间年画里,龙的形象通常与天师、财神、仙翁等并驾齐驱。
龙是最奇特的生肖,它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其他十一肖都有现实原型。
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时辰是古代计时法。古人把二十四小时分成十二小节,一节为一个时辰,所以十二时辰是一个大循环。人们为了便于记住这十二个时辰,就取了十二个形象的名称,每个名称代表两个小时。
夜半:又名子时,指深夜11点到凌晨1点。此属阳气最弱,阴气最强的时候。相传此时万籁俱静,连老鼠也会停止运动,开始打盹儿睡觉。
鸡鸣:又名丑时,指早晨1点到3点。在此段时间,鸡叫三遍,太阳就要出来了。在古代,宵禁制度盛行,夜晚一到,人们都不许在街上走动。直到鸡叫头遍,人们才可以打开城门。这会儿也还有些人没有回家,所以,又有“鸡鸣出门”的说法。
平旦:又名寅时,指早晨3点至5点。此时时段内,天将亮未亮,是黎明的时候。相传老虎在此段时间最为活跃,所以取名有来历。
日出:又名卯时,指早晨5点至7点。此时,旭日东升,阳光初现,人们可以看清事物了。
食时:又名辰时,指早晨7点至9点。此时时段正值人们吃早饭的时间,故称之为“食时”。
隅中:又名巳时,指上午9点至11点。这是一天中第一个繁忙的时段。“隅”字,有“角落”的意思。所以,此时又叫“隅中”。
日中:又名午时,指中午11点至13点。此时刻,正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正午”。
日昳:又名未时,指午后1点至3点。在古代,人们吃饭是不坐小椅子,而是席地而坐,所谓“坐”,其实是跪着。吃完饭后,人们会站起来活动一下肢体(相当于现在所谓的“饭后散散步”),所以此时刻又叫“饭顺”。
哺时:又名申时,指午后3点至5点。此时刻,正值人们吃晚饭的时间,所以又称“日跌”、“夕食”。
日入:又名酉时,指下午5点至7点。此时刻,正值夕阳西下。《淮南子》上记载:“日至于西塾,是谓日餍”。
黄昏:又名戌时,指下午7点至9点。据《淮南子》上载:“日不见谓之黄昏”,所以,戌时又称“日冥”、“日翳”、“日몰”。
人定:又名亥时,指晚上9点至11点,此时刻,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开始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