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都有哪十二生肖?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用动物来记时间,是中华文明独有的特色。古人很早就发现,不同的时间对应不同的节气、气候和物候,而不同的节气、气候和物候,又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了更直观地反映时间,以及时间对人的影响,人们用十二种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一个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个“公历年度”,平均每年12月31日左右,进入下一个年份。 “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确定“二十四节气”。当斗柄指向正东时,春季开始。 现代科学证明,一年中地球公转轨道距离太阳最近的是1月初,最远时是7月初,因此出现“小寒”“大寒”“立春”“雨水”等节气。 随着公转的进行,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夏至日前后达到最大值),地面获得的太阳能达到全年峰值,气温回升,“芒种”“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等节气相继出现。
10月初至12月底,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北半球所得的太阳能逐步减少。冬至前后达到能量最低值,“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先后登场。 这十二个节气形象地展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轨迹。
古人依据天文地理的特点,将“子午流注”与现代天干地支相配合,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时间体系,并以此作为记录时间的载体。每个时间点都用特定的时间单位进行标记—— 子时:23时至次日01时; 丑时:01时至03时; 寅时:03时至05时; 卯时:05时至07时; 辰时:07时至09时; 巳时:09时至11时; 午时:11时至13时; 未时:13时至15时; 申时:15时至17时; 酉时:17时至19时; 戌时:19时至21时; 亥时:21时至23时。
现在,我们每天都看着手机或电脑上的日期和时间,但你知道这些数字和符号背后的文化密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