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还是属相?

熊兮倩熊兮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属”是汉代以后才有的,“肖”是萧的谐音字,古书上多写成“萧”。“生肖”指的是十二种动物,而“属相”却是十一种。其实这两种叫法都指人们出生年份的干支历,而十二生肖更是早在秦汉以前就存在了。 《史记》里提到了关于汉朝人看星象、算命的话,里面多次出现“太岁”这个词,这其实就是我们的“本命年”,而每年都有一个“值太岁”的人(也有叫“太岁星君”或“岁君”的),这个“值太岁”的人,就是生肖属虎的人了!

汉代人王充在《论衡·言毒篇》里说:“犯太岁者,虽孝子慈孙,终身哀痛;遇月蚀、日食,虽有罪,宜忧,尚复更始。”可见在当时犯太岁和本命年都是要很谨慎的。而“太岁”一词也经常在中医书籍里出现,是古代天文术语。 东汉王充《论衡·难岁篇》解释“太岁”一词时说: “谓太岁行时,其神所在之方,不能修刺,不能祭祀,不宜伐树,不宜破土,不宜针灸,恐血出而中毒。…故岁中不行,方可伐树,土石不爆破。” 这实际上是把“太岁”当成了行走不动的星体,这与西方人把行星想象成静止的恒星有很大区别。

后来,古人又把“寅”称为“太岁”或“太岁宫”,把“午”称为“天中火”,把“亥”称为“地亥”。这些称呼都出现在中医古籍里。 那么到底谁是“太岁”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示部》说: “太岁,凶神也。…” 晋代崔豹《古今注·天命》里说: “太岁,中宫真人也。” 而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一·松》中也引用唐代王祯《农书》的话说: “世传‘太岁’,不知何物,直曰土星,误矣。盖即松树之精也。”…

“太岁”实际上是古人对生长旺盛的植物(主要是树木)的通称,“肖”即是这种“草木之年”的象征。所以古人认为,每十二年一个循环,每一个循环首年为“太岁”,也就是这十二年中的第一年和最后一年,是一年中的“值太岁”或者叫做“坐太岁”的时候,这时候应该好好对待这棵树,不要伤害它。否则就要受到“太岁”的惩罚。 而“肖”在汉语里表示“像”的意思。如肖形、肖貌。因此我们才会看到,古人用“肖羊”代替“属羊”,用“肖龙”代替“属龙”。这是因为古人是用观察树木年轮的方法来推算年份的,每隔十二年为一个周期,第一个循环的第一年为“肖羊”,最后一个循环的年末为“肖龙”。

易珉培易珉培优质答主

属相,本为天干地支纪年所用,在其被引入纪年文化之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逐渐与十二种动物相配,最终成为民间约定俗成的属相。但是,属相进入民间,就被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与十二种动物相配,是基于中国古代以象释义的思维原理。

因此,属相的叫法,更接近于中国的原始文化。而生肖的叫法,则是在后来传播的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之后的演变形态。但是,从目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形势来看,生肖叫法的流行区域更广,影响力更大,如果要对这一文化事象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以生肖为佳。尽管这一提法在语义阐释方面,与我国原始文化有一定的差距。

“属相”与“生肖”两个词都反映了以十二种动物记人的出生年份的民俗文化现象。人们在使用的时候有的用“属相”,有的用“生肖”,两个词混用的情况随处可见,但是二者的含义是不相同的:生肖即属相。但属相不一定是生肖。

“生肖”是十二种动物,与天干地支纪年法有关。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如“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它与纪年法中的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属相”是对十二生肖的称呼,是人与十二种动物之间的联系。“属”有“属于”的含义,而“相”在这里是“相貌”的意思,属相即认为人体内有一种与人有密切联系的“属”的“相貌”。在民间,属相是附着在人身上的,被人们当作人体的“灵魂”或“替身”。如果一个人死掉了,他的属相(动物)还在,那就是,属相代替人体继续生存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