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生肖还有什么?
西方占星中国化,是近年的事情,其实早在唐代就有了。《大唐开元占经》中已经有大量的星占内容。 《开元占经》中收录了唐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大量占经、术数著作,其中就包括了唐初著名相师李淳风所撰写的《麟德殿占风书》和《麟德殿占云书》。这两篇作品保留了唐代之前的很多占星内容,包括七政四余、十二宫、二十八宿等,并介绍了这些内容的用法。其中李淳风的《云书》中还提到了“太微宫”,这是一段非常古老的星辰记录。
李淳风在《云书》中说:“太微宫者,天子之所居也。三光之廷,五星之府。”这里提到的五颗星就是镇星(土星)、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天权星(月球)和大角星。 所谓“十二宫”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十二星座。《开元占经·卷十一·占十二宫色法》引用著作者李冶的话来介绍这些星座的用法:“周天三百六十,分开为十二分。每分三十度,各据一方。日行一周,一日一夜,周身历遍。” 这与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星座定义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而“二十八宿”则是将黄道附近划分的二十八个区域,每个区域内有七个星星。这和中国古代划分星区的方法一致,都是按照恒星在每个季节的方位变化来确定的。
除了十二宫和二十八宿之外,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六十四卦象”,用来描述天地之间万物的变化规律。《周易•系辞下》中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月,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大衍”其实就是大排列的意思。意思是把这些数字排成五行,每一行十个。然后把它们两两配对,分成两组。每组里面两个数的和都要大于十。然后用四减去每组里面剩下那一个数,把得到的答案放在这一行的末尾,依次进行下去,最后就会得到六十四个数。这六十四组数据代表了六十四卦象。
这种计算方法是基于“50”这个基数而来的。因为五个农历月份加上立春和立冬两个节气一共是六个节点,每个节点都有“50”这个数字。所以每个月都有“50”这个基数,于是“50”就成了大衍之数的基础。 用现代数学语言来表述这个过程就是:设n=50,把50分解成49个连续自然数之和: 然后取两两一对的数字: 有余数49的就加到下一个循环里去: 现在每一个循环里的所有数字都相等,我们就得到了64个数。把这64个数按顺序连接起来,就得到了64个不同的一元一次方程x+y=1(z∈N)。这就是卦爻的表达形式。 而把每一个函数式里的x和y都用系数表示出来,并把它们排列起来,就是一个属于“六十四卦象”中的某一个卦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