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属相什么生肖?
“三十六计”源于古代中国,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战术计谋,也被用于指代兵法策略。最早出自南北朝时期的《隋书·经籍志》:“晋武帝建武十年(公元274年),武帝诏王濬等进攻成都。濬戎卒六万,战舰百馀艘。帝谓公卿曰‘前军已至香炉,蜀兵何时可平?’侍中裴楷曰‘蜀兵恃其险阻,未有备御之资;又承寡弱,利在速战。皇师经略,其亡期不远。’” 这里的“三百六十计”,其实指的是“三十六计”的前身——“三十六策”,它出自南宋吴师的《诸葛忠武侯全书》。
这“三十六策”与“三十六计”略有区别,是“策”而不是“计”。比如开篇第一条就是“上屋抽梯之计”而不再是“上屋抽梯之计”,第二策为“偷梁换柱”而非“偷梁换柱”,第三是“无中生有”等等。但无论名称如何变化,所提到的计谋都是同一个,只是顺序不同而已。
明代末年,李贽著《百战奇略》和清代余秋雨著《文化苦旅》都引用过“三十六策”或者“三十六计”,可见这一说法的稳固性。 但这里存在一个有趣的问题:“三十六计”所指究竟是什么?它到底是不是《孙子兵法》中的“计”?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中的13篇都是以“计”字结尾的。但“计”并非文章的总称或标题。如《始计篇》讲战略,《作战篇》讲后勤,《行军篇》讲军事地形等。这些内容都不是“计”。
那么“三十六计”到底是哪三十六计呢?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古老的“三十六计”版本来自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其中收录了《三十六计》曲词,注云: “按此曲相传乃五代十国后赵太祖石敬瑭所制,传流至今。其词虽有失讹者、重复者,而有理法可寻,今据以定本。”
高濂的话证明两点:第一,“三十六计”最早出现在唐代;第二,“三十六计”流传至明代已经有所缺损。 那么“三十六计”究竟有没有确切的来源,它究竟是不是《孙子兵法》中的“计”呢?这个问题恐怕只能留待学界研究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已经把一些计谋收集起来,编成集子广为流传,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