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迎春是什么生肖?
按中国传统生肖纪年,2015年是羊年;按12地支中十二种动物顺序排,午(马)后是未(羊)。从这一角度来说,羊年立春开始,迎来的是羊。 但,为什么说是“春”呢?这是因为中国采用农历计算时间,而农历的节气,在公历中是固定的日期,所以每年春节到来的时候,其实节气早已在公历中过去了几天甚至更长时间。人们还是按照传统,把春节称为“过年”、“新春”、“新岁”,庆祝新年的到来。而农历的正月初一,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辞旧迎新”的作用——这一天只是“月始本位”的一天而已,即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圈到了新的位置——“正月朔日”,而“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开始这一点,早在农历的腊月就被确定了。
我们通常认为的“新年”,其实是公历的概念,也就是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各地各民族普遍用来计年的历法。在中国古代,这种历法被称为“帝历”或“国历”。然而由于古人发现农历与公历的起点相隔几个月,因此为了协调二者的时间,创造了“元日”这个概念,即现在的元旦;用现代语言来说明“元”的含义就是“首”或者“开始”的意思 。也就是说,从公元纪年开始,每年元旦(1月1日),都是全新的开始,而农历的“正月”则是每个月的第一个朔望新月。
如果只考虑公历,春节应是1月1日;但如果考虑到农历,春节其实是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没有闰月的情况下)或农历的十二月廿九。 那么问题又来了:从干支纪年、地支纪月的顺序来看,立春日正是寅月(正月)初九的日子,而冬至日是子月(十二月)廿三,这两个时间应该算是“新”的吧?可为什么农历的十二月还有“小大寒”和“二大寒”的说法呢?难道十二月还会有两个“大寒”吗? 事实上,这里的“寒”不是指天气寒冷,而是指南方的寒冷之气。古人以阴阳五行划分天地万物,认为北方属阴,南方属阳,同时阴阳又是相互作用的,因此才有了“冬至一阳生”和“夏至一阴生”的说法。也就是说,从冬至开始北半球的白昼一天比一天长,直到春分(阳历的3月19~20日之间)达到极点,而春分过后白昼一天比一天短,一直到秋分(阳历的9月22~23日之间)达至另一个极点。而冬至到春分这一段,被古人称为“阳微阴盛”、“阴盛阳微”的时期,这个时期虽然白天在逐渐增长,但增多的幅度很小,而夜晚却在不断地延长。
根据古人的经验,冬至到立春这段时间,气温虽然在不断升高,但仍然是“阴盛阳微”的阶段,所以是适宜养肾的时节。而立春以后,阳气渐盛,是“阳微阴盛”、“阴极生阳”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养生重点在于养肝。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新年迎春,立春养生”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