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与环境有关?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尽量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来说明。 环境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人工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的文明史以后所形成的种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因此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自然环境对生肖的影响规律。 研究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几个问题:
1、生肖是中国传统纪年法之一(此外还有干支纪年法等),它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作为新一年的开始(公历的1月1日并非农历的元旦)。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每一年的第一天都定义为“元日”。注意这里的每一天都是用农历记法的。
2、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它们是按照自然界中的动物顺序排列的。在研究它们的属性时,不要忘了这一点。
3、人类是群居性动物,因此我们常说的某某人的属相往往指这个人的生日,而不是他或她自己的属相。比如一个人出生在鸡年腊月二十八,那么他的属相就是鸡。
4、一个农历年的起点是冬至,终点是下一年的立春。古人把每个农历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十个节气为一个时间段。其中每个节气的开始时间都是以阳历为准的。
5、阴阳和五行是我们的祖先用来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它们是宏观上的概念,并没有现代科学那样细致分类。但是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在这两个系统当中循环往复的,因此它们是有规律的。
根据上述前提我们可以总结出影响生肖的一个基本公式: 生肖=年份地支+月份地支+日期地支+时辰地支。
这个公式中,每一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天干或地支来表示。每一个部分都对应着自然界中天文现象的不同周期。 年份地支,简而言之就是该年度的农历地支,它的具体数值取决于当年的立春时间点所在农历月份的节气与节令。 月份地支是一个整月的天干或者地支。 日期地支是一个日历日的天干或者地支。 时辰地支是一个时辰的地支。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每年的立春时间点的农历月份,以及由此而得出的年份地支。这是研究这个问题的关键。 中国古代使用农历作为官方计算岁时的历法,它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规律为依据的。一个月为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便是一周年。当某个月出现闰月时,要额外加上一天,成为十三个月。但无论哪种情况,每个月的天数总是固定的。 而另一个计时单位“年”则是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为依据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三百六十五天,因此每四百年左右就多出五天,须将这额外的五天加进四月,使月份数目变为十七个月。
由于月亮的运行相对稳定,所以人们可以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来确定日期和时间。而相比之下,年份的变化则没那么有规律。因此人们就必须寻找一种能够关联到节气和节令的计时单位来弥补因二十四节气不足导致年月之间缺失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古人发现了“太岁”这一概念。
太岁又名太岁星君,简称“太岁”,是民间信仰的神灵。道教认为,太岁神主管人的生死寿夭、富贵贫贱,故称“值年使者”;又因太岁神值年当方,统摄众凶,有“年中天子”之称。
古书《渊海子平》中说:“何谓甲子?甲子者,乃太岁之名。每岁皆有甲子,六十甲子共一周,周而复始,非止一甲。”也就是说“甲子”并不是某个特定的干支组合,而是代表了一年中的所有干支组合。
现代科学已证实,地球公转轨道具有偏心率,因此在每年的同一时段,太阳直射点并非位于同一经度上。而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在每天同一时刻太阳也并非处于同一经度。这种季节性的昼长夜短现象被称为“四季晨昏蒙影”。
中国古时为了适应这种季节变化,发明了“定气法”划分时间单位——即以没有气的地方为起点,平均划分为一百刻,每刻等于现在的十五分钟。这样春分秋分时节,日夜各半,每昼夜均为十二个时辰,而冬至夏至时分,白天和夜晚也就有了长度之分。 值得说明的是,采用“定气法”之后,每年农历的一月二月和十月十一月就各有三十当天了。这也符合“立春雨水惊蛰”和“霜降寒露立冬”的顺序。
通过以上各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最终才会形成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生肖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