榇字代表什么生肖?
榇是一个汉字,拼音是chèn或zhèn 。指棺材(多用于棺木昂贵时);亦指埋葬(多用于旧时丧葬习俗)。《礼记·檀弓下》中有记载:“君献榇於祖。”郑玄注:“榇者,棺也。外椁谓之榇。” 所以这里的榇指的是一种盛放棺材的器具。与今日之棺材作用相同而形状迥异。
先秦时期,人们还没有发明纸钱,故祭祀祖先时,必须用真实的物件来表达孝思。天子诸侯用玉石制作精美的“瘗玉”,大夫以上用青铜铸成爵杯状的“奠璧”,士用陶制的“瓦器”,庶民则用竹编为筒状的“束帛”,至于身遭囚禁、贫病交迫的人,则“解衣以祠”,也就是把衣服脱下来供在祖宗灵前。这些实物都放在一种特制的竹木容器之中,称之为“榇”。
到了汉代,丧葬制度虽然依旧遵循古礼,但人们已经用纸代替了实物的祭品,而把纸糊的器具放在竹木框架做的“榇”中捧给祖先。这种由竹木制成的模型,我们今日依然可以见到,南方一些地区的人们仍在沿用着这种古老的葬仪——将用纸制作的屋宇状物品置于棺中。这就是汉人蔡邕在《独断》中说到的“汉制,人死后……其殓以衣,棺周匝,置重物于上,令人丧之。若不得复见天地日月,恐幽冥之属得而伤害亡者。又以纸作室宅、衣物、帐幔、枕席、舟车、乐器、明镜、钗珥之类,名曰‘殓房’。”
晋代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葬礼中又加入了佛教的内容。僧人按照佛教的规矩为死者诵经念佛,超度亡灵,并在尸体旁边置放象征性的器物,如灯台、香炉等,并烧掉纸扎的财物,让逝者在冥界也能享用。另外,在死者的头部、脚部要紧紧地捆绑,腰部也要束以带子,并用棉垫托起骨头,让逝者能够坐起来。这些风俗到隋唐时期仍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