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闰月是什么命?
农历二月为惊蛰节,春分夜出现“闰月”的情况较为罕见。上一次出现在2016年(丙申),再上一 次是2014年(甲午),而2015年和2017年的农历二月却是寅卯之交,即所谓“隔月闰”。 什么是闰月呢?我国古代历法实行的是阴阳合历,如今称之为“二十四节气历”或“干支历”。这种历法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季节,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这种历法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因时制宜”,即每一个节气有一个对应的公历日期。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一个正圆,所以每一个节气对应于公历的日期并不完全是固定的一天。因此就有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等具体的日子,也导致了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个别节气的日期前后波动情况。 在24个节气中,有两个立春节气,这两个立春节气相距最近的一个月时间称为“绝地”(农历三月)或者“距日”(阴历四月)。
当出现“正月晦”的时候,也就是立春的最后一天,下一个节气惊蛰就降临了;而当出现“春分前”的时候,也就是春分的最后一天,下一个节气谷雨就会到来。不过这样的规律并非绝对。比如在阴历腊月和正月交替之时,往往就会发生“冬至不在冬至”的情况——冬至这一天虽然是在农历十二月中,但下一次冬至却是在公历的十二月后。
此时距离阳历年末只有几天的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循环往复”或者“倒行逆施”。而这种特殊的情形下出现的“闰月”则被称为“寒衣闰月”或者是“小寒闰月”。 当然这种情况是比较罕见的,而且出现的频率也比较低。在上一次“寒衣闰月”之后,间隔38年才又出现了下一次,而在两次之间相隔的时间有长有短。在历史上最短的是68年,历史上最长的一次则是1951年到1953年间发生的一系列“闰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