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什么中学到语文?
我学不好语文,所以语文成绩不好。这真是莫大的冤枉。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是被应试教育逼得不会学语文的人之一。 记得从小学到高中,每次语文老师批评我最狠的时候,都是因为我“不认真”、“不用心”。可实际上我却是因为不懂怎么样才算“认真”和“用心”,所以只好任由他们斥责。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作文好像题目是与春天有关的。我被狠狠地批了一通,原因是“没抓住春天这个主题”,“全篇都在写冬去春来”(其实我的文章主题是“希望”)。
后来我就开始畏惧写作文,因为不知道哪里才算是跑题,也不知道到底文章题材的选择合不合他们的口味。于是我便放弃了“写作文”这件事,改成了“抄作文”。反正老师检查也不仔细,不是太较真。就这样,我躲过了作文这一关。 还有一次做文言文翻译,因为文言文的词汇量不够,又不知道怎么添加,于是我全文直译,加上自己的理解,翻译出了这样的句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老师看着翻的“字正腔圆”却“不通语法”的句子,气不打一处来…… 后来我明白了,这种语法完全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的文言文翻译,再怎么认真努力都白搭,因为根本找不到门路。与其这样苦熬岁月,不如直接放弃。 到了初中,有了古文参考书之后,我发现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标准的翻译。标准翻译的特点就是“词句死板”,用现代语序翻译出古汉语词汇。虽然这么翻译非常机械化,而且经常错误连篇;但是老师看到后却连连称赞,说怎么这么“像样”啊!
从那时起,我才明白为什么别人学的语文可以轻松拿高分,而自己却在“努力”地低分徘徊。原因就是我学不会“标准答案”式的语文。 我不想学这样的语文,我也学不会。 直到大学毕业,我看《古文观止》时遇到了翻译难题,还向老师求助(老师在大学教古代文学)。老师说:“你翻译的课文,一直有问题。你是没学会还是不敢乱学呀?!”
我说:“老师,古文最难的是翻译,可翻译完总是错。” 老师说:“那你说说说,翻译成什么样才是对的呢?” 唉…我对答不出,只能说:“我觉得是译文不顺畅,读起来别扭。” 老师说:“那就是你译错了!” 从此我明白了三件事:
1. 学语文不能以考试为标准;
2. 学语文要学好,必须打破“标准答案”;
3. 无论语文学得怎样,都要坚持思考,不要学习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