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完全小学?

龙兵龙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完全小学的创办

近代意义上的小学开办于19世纪末叶。1879年(清光绪五年),陈焕章在广州市办了一所教授西学(自然科学)的“西圃书院”,21岁的新会青年梁启超出任首任院长。西圃书院开设算术、地理、历史、理化等课程,“以开脑识、培根柢、资学问、备参加为宗旨”,学生“一律免费”。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小学。第二年,维新派人士唐才常和蒋式烺又在西圃的基础上创办了湖南第一所现代小学——“广善洋学堂”。1902年,清政府颁定“学堂章程”,在小学校制中设置了“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的课程,初级阶段课程重点“导予初级小学儿童以基本的常识,并培养良好的习惯”,高级阶段“教授以各科专门学说,并考实其学业,令为升入中学之准备”,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阶段分级教学制度。1903年,清政府命张之洞、荣庆、俞荫圃等颁定各学龄儿童入学额,确定4岁至14岁儿童为小学学制,“初等小学三年,高等小学五年”。这是我国最早确定的六年制小学学制。1905年,清政府命户部尚书荣善和大学士严修等改定书院规则,将省城及商埠各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小学,遍立小学于通都大邑,“于中学为兼资补习之所”,“凡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之子弟,不分乡士、族裔,概准入学,免给工食”。1906年,清政府公布将各省书院改制的条例,确定“各省书院,概准改名为小学堂。如有现存学额,并以肄业之年限定为小学之最高年级”,“其未立学额之境,就各方实际情形酌量增设。其小学各学业程度,宜准章一律修改”,“其教员例俸,循各行省书院改设小学之案酌量发给”。这是中国最早在全国范围实行的小学普及制度。同年,清政府又谕令“各省城及商埠立特别完全小学校及两等小学,以应士民上舍所求”。至此,我国近代意义上的小学教育初步建立。

二、完全小学目标

1907年1月,清学部奏设中小学堂暂行办法及暂行章程:“小学堂分两级:初级设于省、府、厅、州县及特别区域,限8岁以上,15岁以下入学。高级设于省、府、厅、直隶州及商埠,限12岁以上,18岁以下入学。学生修业1至4年,学年考期中考试以一回为准,毕业后由分校考查及格者发给小学毕业后文凭。初级小学课程:公民、读经、小学修身、史地、算术、格致、图画、工作、音乐、体育、读阅书报、制造算筹、礼拜六课外活动。高级小学课程:读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工业美术、图画雕刻、工业机械、机器制造、社会问题、礼拜六课外活动。”

1907年清学部奏准,对小学堂“试办章程”:“小学堂以教育儿童为本务 谨严学龄限制,保护儿童身体,养成自由个性,务使聪颖子弟,读书识字、讲习工艺、学习农艺、锻炼身体;使愚劣子弟,加以训诲,使其成年便能自理大事。”“小学校令”“小学之训练,宜以秩序、勤励、奉公、忍耐、信实、善交友、重节日、孝父母、勤农事、重学问为教。”“入学之年龄,以8岁为上,6岁次之。”“修业年限以5年为度,除第一、第二年为初级外,第三、第四年为高级。”“毕业者给发小学毕文。”“小学教职员职员名额如下:校长1人、教员2人至4人、副校1人、书劳1人至2人、禁维1人。”“私塾改设初等小学校,原习功课一律取消,改为修身、读经、诸子百家、历史、地理、算学、格致、书画、陶研、通俗文学等。课程以2小时为度。小学生愿休学一年者听。”

从1907年清学部颁发的《小学校令》和《令私塾改设小学学校章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已确立了创办国民教育的体系,初步确定了普及小学教育的基本学制,划小了教育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了小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然而由于腐朽的马氏王朝的崩溃,这项改革措施并未付诸实施。

1912年民国建立,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公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规定:“小学分段为初小、高小两级,初小四年、高小三年。”4月,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在小学系统增设学龄儿童免费施医一项;6月颁布《学校施行体育执行纲要》;7月,教育部颁布小学《体操三目》;10月颁布《小学修业年限改为五年案》;11月,颁行《女子小学章程》。这是中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的六学期制。1913年3月,教育部对《学校系统改革案》进行修订,小学改为六季制,冬、春两季改为暑期。6月,颁布《小学训令》。6月,颁布《小学校用令》。9月,颁布《国民学校令》。11月,颁布《国民学校教则》。至此,中国现代学制初步建立。

从1912年前后我国的学制变革中我们可以看到:(1)我国学制变革基本上是学习西方国家,但从清末“壬寅学制”到中华民国“壬戌学制”我们可以看到,清末对小学阶段的改革基本上采用了西学,而中学及高等教育阶段的改革却基本上还是传统模式,这说明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反动派统治下,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和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而在此时建立的学制也是半新半旧。(2)对于中国学制变革所采用的标准和教育制度。无论是清末还是民初,都没有明确提出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只是笼统地提出:“凡学皆可变通,惟大体当与各国通例相似”、“学校系统应与西洋相近”等等。实际上中国近代学制变革的标准是传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在对清末民初学制的评价上,由于受革命历史的影响,现代人们对清末学制的评价基本否定的态度;而站在历史的客观立场上,我们在看到清末新学变革不足之处的同时更应看到他们在中国的首次尝试,它对中国日后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先驱者作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