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大学?

卿桃芳卿桃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大学一词,古已有之。英文的“university”源于拉丁文,本义为“联合”,指各学术社团的联合,我国在20世纪初也称大学为“联大”。而中国古代的“大学”一词主要指与“小学”相对应地讲明人生修养、伦常大道的“大人之学”,或指相对于具体技艺学习的“穷理正心,修身济世”学问。

从培养目标上看,古代“大学”培养的是通晓政治,拥有治国平天下之才的人,也就是所谓“君子”、“大人”,而“小学”主要教授儿童生活、学习与基本修养的有关知识与技能。从教学内容来看,朱熹对《大学》的注释中有“大学有大学底(的)规矩,小学有小学底(的)规矩,自小学入大学,便是“‘明新’底(的)意思。”他所指的小学的“规矩”主要有书、数等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洒扫、应对、进退等生活习惯的养成。而大学的“规矩”,就是《大学》所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大人之学”。

《礼记·学记》中说:“古之教者,家(嘉)施、国行。古之教家(嘉)施,如也。痒序(乡校)奠焉,师法训焉,有虞(娱)庠、夏答、殷序,周学。而后帝治焉。”这段话意思是说,古代学校有两类,私家所设曰“家(嘉)施”,国家所设曰“国行”。“国行”中有“序”与“学”的区别,“家施”也实行“比年入学”的规定。先有“庠、序”等乡学,再有“学”,以教诲国家臣民。

在古代典籍中经常“序、校、庠、序”兼举,合称为“乡学”。如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序,州(州)序也,周曰校,殷曰序,夏曰校,序,射也。”而“大学”或“学”是国家设立的“国学”,是学习“礼、乐、射、御、书、数”文史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场所。汉郑玄在《礼记·王制》注中说:“小学,教其数、小艺”,“大学教以‘六艺’”,“小学”讲“小艺”,而大学讲“六艺”,其内容不同。郑玄还对《大学》作了注疏和《仪礼·乡饮酒》、《仪礼·乡射礼》的注疏中对二者也作出了明确的区别:“天子之学曰辟雍,诸侯之学曰泮宫。言大学者,以其异小学也。小学在郊,大学在国。”这是说“大学”一般是指周的“辟雍”、“殷的右学”、夏的东序而言的,而“小学”有“庠”、“序”等。大学是在国都(邑)里设置的大学。

“辟雍”是周朝中央官学的名称,它因兴建在“辟”(通“璧”,圆形)水中间的高台之上,四面环水而成,形似“雍”(圆形的水泽),故名。“辟雍”既是周天子祭祀地学《周礼·大胥》,也是天子的大学,是周代最高学府。在《诗经·大雅·灵台》有“王庭有稻,南酒百溃,眉寿无有害。且以永久,俾乐登雍”。

雍,乐也。《仪礼·乡饮酒》和《仪礼·乡射礼》都是讲“小学”的教育形式和活动内容的,乡学是在郊野举行的,而“辟雍”是在京“邑”里举行的。可见周代的“小学”与“大学”的区别是相当的清楚的。朱熹将《大学》列为“四书”之首,并作为道德教育纲领和认知修养方法。从此以后,儒家的“小学”和“大学”学制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长达许多世纪的教育制度的基本原则。朱熹的这种大学观是我国古代以儒学为主流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