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是什么生肖?
鼠,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就是公认的呀! 牛:人们常说:“牛鬼蛇神”“牛魔王”“牛气冲天”。 虎:“虎头蛇尾”“虎视眈眈”“老虎屁股摸不得”。 兔:“兔子不吃窝边草”“狡兔三窟”“守株待兔”。
龙:“叶公好龙”“画龙点睛”“老态龙钟”“望子成龙” 马:“马到成功”“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汗马功劳”;
羊:“羊羔跪乳”“羊毛出在羊身上”“对牛弹琴”。 猴:“猴子捞月”“孙悟空大闹天宫”“毛遂自荐”“自讨苦吃”。 鸡:“鸡飞蛋打”“闻鸡起舞”“惊弓之鸟”“胆小如鸡” 狗:“狗急跳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猪:“猪八戒背媳妇”“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笨的像头猪” “蠢得像头猪” 以上都是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口头语。
众所周知,龙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它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事实上,1987年中国民俗学会和国家广电部在全国419个市县调查所得的结果中,龙的崇拜仅仅位列关帝和观音之后,居第三位,是仅次于二者的全国性信仰。虽然,在官方的制度和主流哲学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质疑了龙的可行性,但是在民间社会,龙仍然是一个强有力的象征。
如果我们考察龙的形象发展史,不难发现:明清是龙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在明代中期,官方主导了龙纹在服装上的使用,从等级上控制了龙的使用。与此同时,龙文化也在迅速地向民间渗透,成为普遍而流行的文化。在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努力下,清代的龙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清代皇家对于龙纹的使用达到了巅峰,而在民间,更是出现了各种形式、各种材料的龙纹物品。可以说,我们熟悉的那些龙的形象和观念,基本上形成于明清时期,经过现代文化的转化和运用,成为我们熟悉的龙文化。
但是,明清的龙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宋代龙文化的继承。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宋、明、清有关龙纹的资料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图像在造型和风格上都非常接近。宋代以后官方和民间对于龙纹的使用逐渐普遍的现象,也与明清相同,而明清官方对于龙纹造型和使用规范的建立,宋代也有制度上的规定。因此,宋代是龙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而明清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宋代文化的承继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