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禄是什么生肖?

嵇花芸嵇花芸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什么是“禄” 禄就是古代官吏的俸给,也就是工资。《礼记·王制》记载:“爵称五等……公侯伯子男,食禄九百举;卿大夫士,食禄七百五十举。”汉朝规定:“诸侯王、王子、群臣皆按品级享受食邑(封地),其中作为天子直属辖地的叫采邑,每年收租税一次;其他由郡国管辖的地区,则每年收成二倍于采邑,称为贡邑。”

可见所谓禄就是指封建官吏和贵族们领受的粮草和各种生活补助待遇。这些待遇有个定数,叫做“月廪”、 “年祀”。 隋朝建立后,规定官员的工资为:九品以上至三品,月奉九十斛;四品至六品,月奉八十斛;七品至九品,月奉七十斛。唐承隋制,文武官一品至三品的每月口粮是三百六十斛,四品二百一十斛,五品一百八十斛,六品一百二十斛,七品九十斛,八品八十斛,九品七十斛;另外加上肉料、薪炭等,合计一千五百九十余斛。宋朝比较灵活,根据官员品级高低分别发放“职钱”与“俸钱”。

比如皇帝侍从、中央政府各部门正副负责人高品级官吏,年薪近五千贯(约合今人民币23万);低品级小官,一年也有百贯左右(约合今人民币4.7万元)的收入。元代朝廷重视农业,官员的“禄米”标准大幅度提高。如一品官的禄米达到三千石,二品两千四百石,依次递减到九品官的五百石。明代基本继承元朝制度。

洪武末年又做调整,按品级发给官员“实米”。如一品官每年五百石,二品官每年四百石,依次递减到九品的七十石。到了清代又做了调整,以银两计算,如一品官年俸千八百两,二品官年俸一千两百两,三品官年俸一千两,四品官年俸八百两,五品官年俸七百两,六品官年俸六百两,七品官年俸五百两,八品官年俸四百两,九品官年俸三百两。

这里说的都是固定收入,不包括各种补贴和奖金等等。 当然,这种俸禄制度主要适用于官僚阶层。到了清朝中后期,地主官僚阶层垄断了社会财富,穷苦百姓生活无着,于是一些聪明才智之士开始想:我怎么还不去当个官呢! 以至于清末民初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身着长袍马褂、留着三绺胡须的清朝遗老,他腰里除了系着一根带子之外一无所有,正在街头巷尾徘徊。这时一位留洋归来的新派人士经过,看到他的窘样便要救济他,这位遗老非常不屑地说:“我堂堂七品官,岂能要你赏赐?”并让新派人士转达他对朝廷的忠心和敬意,最后才悻悻而去。

原来这个七品官只拿了一份每月只有三两银子的“养廉”,而这份“养廉”还得全部上缴国库。 二、福禄寿喜财在哪里 既然古代的“禄”是指官吏们依法应得的报酬,那么这种待遇会传到后世吗?会记入祖坟的风水中吗? 会的。 我曾经撰文讲过浙江永嘉楠溪江一带流传的“葬经”——这是一本指导阴宅选址的书籍,据说得自于上古,书中对如何选地、立向、下葬都有明确规定。其中有一条说墓地附近的土地肥瘠、有无水泽、树木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代子孙的贫富、寿命的长短。如果墓地周围的土地很肥沃,那你的儿孙肯定富裕;如果墓地附近草木茂盛,那你的子孙肯定会身体健壮、延年益寿。 如果某块地不具备上述条件,那就不要葬下去了。

我在实地勘察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例子。在永嘉湖岭,有一块地本来准备下葬,但当地阴阳先生看了之后大吃一惊,他说:这块地虽然形局很好,但是前面三十米外有一块坟,属于“明堂有砂”,会影响后人功名。果真如此,这块地再好也没用了——因为影响的不是富贵,而是功名。后来果然如其所料,这家人后来的子弟没有一个考上进士的。

同样,我在江西临川考察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当地人在安葬先人时,特意选取了一块地势较高的荒地,但让我感到费解的是,他们在墓地里植下的杉树却死掉了。我认为这可能是阴阳不合的缘故,于是建议他们改换树种或者调整栽种方向,结果过了一年,这些树居然活了过来。 古人所说的“福禄寿喜财”是会遗传的,它们就像染色体一样代代传递。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