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生肖是什么?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是:“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意思是:养猴子的人拿橡树籽喂猴子,说早上给三颗,晚上给四颗;后来改口说,早上给四颗,晚上给三颗。猴子们听了都很生气,说明早多给一颗,晚上少给一颗是不合理的!
庄子的这个故事里面,其实包含了很深的哲学意味在里面,可以说是“和稀泥”式的平衡智慧。在现实生活之中,很多看似是非分明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分明。比如这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很多人看到最后,都会觉得养猴子的人耍了猴子,早上给三个果子,晚上给四个果子,看起来是多给了两个,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多给,因为他的出发点本来就不应该被看作是多的。
因为刚开始的时候,他是这样计划分配的:一天五颗,上午给三分之五,也就是给四颗,晚上剩下的那一粒给猴子吃了。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人很奸诈啊?但是,如果这样算的话,实际上他一天只少了三分之一,即少吃了三颗,并没有真真的少给。
而后面他改变了想法,改成先给四颗,剩下一颗留到晚上吃,这时候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个人变厚道了?实际上呢,他一天的收获反而比前面多了二分之一(多给了两颗),而且他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把白天给的那四颗全部给完,因为他要留下一半晚上给猴子吃。所以从始至终,这个人的实际所得并没有改变,甚至有所增加。
这种看起来非常精明、会算计的态度,在庄子的眼中其实是合情合理,毫无瑕疵的。因为这本来就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如果你从一开始的分配就打算少给猴子,那你晚给总比早给好。如果你打算早上多给猴子,那么你改口也没有什么。 这就是“和稀泥”式的平衡智慧,它既不让你觉得完全吃亏,也不让你觉得完全占便宜,一切都是刚刚好。
猴子非常聪明,反应速度非常之快,而聪明的动物通常吃的是聪明饭,不会让自己饿着,因此在古代便流传了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狙公赋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猎兽,公赋一,分狙若干。或将瑠,或将钱,与狙而均之。人益,狙之得亦益。俄而,县令重赋,狙公赋敛加厚。狙群大骇,欲刺之,念毋刺。而固请公,立而号,发不胜怒。罢食三旦,而遣之。或其同群,名曰‘智’,即众狙,而道人曰:‘是非不疾,公则宜世。若教公令毋赋,毋赋可也。遂相告,众狙皆知。当是时也,群狙相与俟公燕寝,入贻其桃。公为之起,而食以桃。狙公令之‘三’。众狙怒,不取。又令之‘五’。众狙皆悦。注:这里的“朝三暮四”或“朝四暮三”不是双重标准的意思,而是“天天吃七个,或者三多四少,或者四多三少都一样”。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故事:有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喂养了一大群猴子,有过人的驯兽技巧,而猴子们也十分理解老人的心意。他到山林中打来一些猎物,分给猴子,将所得的果实与肉分给猴子,让大家平均分配。猎物多时,分给猴子的就多;猎物少时,分给猴子的也少。有一天,官府向人民征收的赋税增加了,老人分给猴子的食物也相对减少。猴子们都大为恼怒,要一起攻打老人,又一想,不如暂且向他请示。它们一齐走到老人的住处,伸长脖子喊叫,气愤的不能自制。老人没有办法,只好三天都不给猴子食物吃。然后再把猴子召集起来,说:“我之所以减少你们的食物,是因为官府向我的赋税增加了,实在没有办法啊。现在你们还是照常分配食物罢。”
有一只同笼子的猴子,名字叫做“智”,走到大家的前面说道:“这件事不能像猴子这样急躁,应该世代去想办法,假如去教化那老人,使他不分配食物,不再分配食物就好了。”大家听了,都转告其他的猴子,大家都明白了。当这时候,一群猴子就等老人午睡之时,进入老人的住处,把桃子扔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