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败寇什么生肖?
这个谜语的谜底其实很有意思,它告诉我们的不仅是关于十二生辰的奥秘,也有很深刻的哲理。 先来看一下这句俗语的原文“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直观明了,通常用来形容在战场上或者体育比赛里取得胜利的队伍或者是个人,他们就成了“王”,而失败的那一方就只能当“寇”,即寇贼、强盗之意。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赢者通吃”,“输者一无所有”。
再来看看这七个字“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的顺序有没有什么问题?没错,这就是十二生肖按顺序排列,那么问题就来了,哪一个是“王”?哪一个是“寇”呢? 如果单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王”与“寇”似乎很容易区分。“王”字旁的是“王”,“寇”字边的就是“寇”了。然而现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中国古代最早使用的文字叫做甲骨文,这种文字是刻在乌龟壳上的,所以字形有时候会很像,比如“王”“玉”二字,又比如“丑”字,上面的“酉”字看上去和“戌”字一模一样,还有“己”字和“午”字等等,都是形状很像的字,此时如果不看含义,光看字形真还很难分辨。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了解一个字形演变的过程,也就是这些文字是怎么来的。“王”“玉”“丑”等字都是从甲古文而来,最初的甲古文是一个象形的名词,表示一个头上有王冠的人,这个人当然是“王”;而“丑”字则是一个象形的形容词,描绘的是一个神色愁苦之人,自然不是“王”。后来这个词渐渐变成了一个动词,表示“惩罚”、“打击”之意,这时“丑”就变成了“臭”,而“丑”字旁边的一部分也慢慢变成了“子”,最后形成了现在的“丑”字。不过,虽然“丑”字变成了“臭”字,但是“丑”字旁边的“子”却没有变成“示”,所以这个字还是保留了下来并延续至今。 而“寇”字的字形却是从金文而来的,金文中“寇”字左边是一只手拿着刀,右边是一具尸体,意思很明显,就是把人杀死之后抢了对方的钱财,当然作为“寇”了。
说到这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含义也就很明白了,那就是赢得胜利的人就是“王”,也就是成功的,失败的人就是“寇”,意思就是失败了就要认命,不要怨天尤人。 这其实也是中国哲学里面“胜王败寇”思想的一种体现,这种思想自古就有,最典型的莫过于“儒道相争,成王败寇”。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倡仁德,讲究礼乐,但是他的一生并未受到重视,穷困潦倒,到处被人嫌弃,最后只能收徒弟传思想之道。但到了汉武帝时期推崇儒术,孔子的地位一下子水涨船高,成为“至圣先师”,受万人敬仰。
与此相对比,老子一生孤傲,不愿与人合作,也不喜欢别人冒犯自己,于是到处流浪,写下传世之作《道德经》,却只能被后人奉为“哲别”,也就是聪明睿智的意思。 可见成功者才是王道,失败的人也只能甘拜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