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拆什么生肖?
鼠 子鼠 子是十二地支之首,同时也是古代计时工具“时辰”的首字。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又称为“中夜”、“午夜”。此时夜色正深,月高风清,万物静籁。 子鼠为亥猪的下一位,二者在《周易》卦象中即为“明夷”与“谦”之象。所谓“日月其食,时见幽冥”,正是说此时天地昏暗,如黄昏、黎明一样,故有“明夷”之称。而在现实世界中,正处深夜,人也处于睡眠之中,正所谓“一阳初生,万形未分,阴阳相割,其气乃吞”,这是以阴盛阳虚之态形容子时的情景,所以子鼠属“子午流注”中的第一颗星。 丑牛 丑牛,又称“黄牛”“耕牛”等。与子的含义不同,它并非表示时间,而是指代耕作的农民和耕种的对象——土地。 在古人的认知里,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变化有相通之处;当人类进入睡眠,大地也进入了冬天(阳气潜藏,阴气盛)。随着天明的来临,大地回暖,生命开始苏醒。于是古人便设想过一个由冬入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自然界的生命不断萌发:先是冰消雪融,继而是春水荡漾,继而百鸟迎春,百草发芽……最后形成万木争荣的生机盎然景象。在这个象征性想象中,牛起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不是指具体的某一种牛,而是象征性地代表了“耕田”这一行为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大地的贡献;其次它在时间上正好介于最冷的冬至与最小的立春之间。
寅虎 寅虎在十二生肖中居于第三位,它与地支“寅”相对应,“寅”的五行属性为木,而老虎的全身鳞甲似乎都是由尖利的棘刺构成的,正如“麟甲鲜明似用刀切”。《尔雅·释兽》称它为“山猫”,郭璞注曰:“形似狸,色黄,文黑,腰尾皆黑。”晋代文学家崔豹所著《古今注·兽类·山猫》则详细描绘了它的样子:“头似牛,耳似兔,腹似蛇,尾似狗,脚似鹰,毛色黄白,有黑斑纹。”可见这就是古代的虎皮膏药,用其贴脊背很有效果! 寅时,凌晨三点至五点。这时天还未亮,老鼠已经出来活动了,但是老虎却在睡觉;等到太阳初升,老虎就从睡梦中醒来,开始出山觅食了。所以有“卯时鸣虎”之说。当然,这时的虎已不是真正的虎,而是一种比喻,指代勇敢而有力量的人。
卯兔 卯的本义就是卯时(早上五点至七点),它是古人在长期观察月亮的圆缺变化而总结出的用来计时的一组符号。每月初一,月亮渐满像圆盘,谓之“月初满”或“望”;初三之后,月亮逐渐缺损,直至全无,这叫“月尽空”或“满”。 “月尽空”的时候恰好是子时,而子时正是老鼠出洞活动的时段。所以,子鼠代表第一个时辰,而丑牛代表第二个时辰,以此类推。当“月尽空”再次出现时,便是卯兔登场的时候了。于是,我们看到的兔子都是两耳直立,双眼圆睁,活蹦乱跳的模样。而这正与“卯时”相应和。卯兔具有“玉兔东升”“月宫玉兔”“广寒仙子”之类的美誉。
辰龙 终于来到我们的主角——“龙”的表演时间了。先让我们打开各种古籍文献,看看它是怎么被定义的吧! 晋代许臻所著《五经异义》载:“辰者,言其振作也。” 唐代陆德明释文引汉代尚书博士颜师古的话:“辰者,阴阳交始。” 北宋邢昺疏引东汉经学家赵岐的话说:“辰者,晨也。一阳生焉,故曰辰。” 以上引用的话看似矛盾,实则不怪。这是因为古人的时空观念与我们大不相同。在他们看来,世界是在一个个循环往复的时间段落中展开的,每一个时间段落都有特定的名称。而我们现代人是站在整个宇宙的宏观角度来观察时间,认为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流逝过程,看不见,摸不着,无始无终。在这种视野之下,自然没有所谓的“阴阳交始”“一阳生而阴阳交泰”的说法。但倘若将我们与上古先民的视野合二为一,那么上述那些矛盾的说法就都变得合理起来了。
巳蛇 接下来出场的是我们的老朋友——蛇。虽然前面几位都是按着“子酉丑寅卯”的顺序来的,但蛇却是从“午未申酉戌”中排过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因为当太阳由中天慢慢移到西南方时,地面温度上升,蛇类的巢穴多有湿润之气,因而它们陆续出动,开始活跃起来。 蛇与老虎一样,属于“山林之王”,且都喜阳不喜阴,所以在时间排序上,它要排在虎之前。另外,在农历十一月之后,昼短夜长的季节里,人们更容易看到行动敏捷的蛇在草丛中穿行,因此它对冬天的印象要比其他动物更深一些。
午马 马与巳蛇在十二地支中互为表里,即“巳午”。关于马的描述文献不少,且都比较细致。除了《尔雅·释畜》外,东晋裴渊的《中华古今注·兽·马》中也有详细介绍:“凡马,色白而身无斑纹者为龙马。”显然这是一种以肤色淡褐而全身有花纹为特征的马。 未羊 未羊即未时(下午13点至15点)的生肖羊。对于羊的特点,《尔雅·释兽》有这样一句概括性的描述:“羊,儒雅,斯文。”而明代学者朱熹则在《中庸集注》中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儒者,濡缓之意。”原来羊之所以显得那么的“斯文”“儒雅”,是因为它性情温顺,行动迟缓,而且好吃懒做,总是爱把肚子挺得高高的,四肢叉开,漫不经心地吃草。如果你靠近它,它也不会立即惊慌失措地跑掉,而是睁大眼睛,一脸茫然地看着你。真是可爱极了!
申猴 申猴即申时(下午15点至17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