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指的是什么生肖?
“毒”这个字在生活中的出现频率非常高,而它所表达的意思也十分丰富,可以形容物品(含有有害物质的),也可以形容行为(使人中毒的)、还可以形容人体感觉(中毒的)……如此多样的“毒”究竟是出自哪里呢?又是什么让它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呢? 事实上,“毒”字的字形演变与“毒”字的含义演变基本是一一对应的。
甲骨文的“毒”字左边为人,右边为“母”,即“女”字,整个字表示的是一个女性正在生育的过程——难产,也就是所谓的“产难”;金文延续了甲骨文的形状,但是右侧的“母”字中间一横改成了竖划;小篆的“毒”字则是将金文字形进行简化得来的;而现代汉字“毒”则是从小篆字形发展而来。 从“毒”字的字形变化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信息:“毒”在古代是指女子生产时痛苦不堪、筋疲力尽的状态。
然而正是由于“毒”字最开始只代表女性的生殖系统出现问题,所以它的引申义也就与生殖系统有关了。例如《礼记·月令》中有言:“仲夏,命民社。”注曰:“是月也,阴沉不登,毒气流行。”其中“毒气流行”就是指五月瘟疫流行。又如《周礼·天官·疡医》中有“凡疡医,掌肿疡、溃疡之医治”的记载,其中的“疡”指的就是伤口化脓,而伤口化脓无疑也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其实,“毒”字最早代表的妇女生产的痛苦不止一种可能,还有可能是分娩时新生儿头部伸不出子宫口,导致新生儿窒息而引起的疼痛。这种疾病在古代医学书籍中被称为“滞产”或“倒生”。无论是“滞产”还是“倒生”,都是极其痛苦的临床体验,和“毒”字的字形所反映的情形极为相似。因此可以说,“阻产”“难产”和“滞产”都有可能是“毒”字的本义。
那么“毒”字的这多种意思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汉语字典《尔雅·释诂》给出了答案:“毒,害也。”也就是说,由于人体生理机制的复杂性以及古人对疾病认知水平的局限,很多疾病一开始都被误以为是由某种异物进入人体导致的伤害性反应,而这种异物被人认为是“有毒”的。就这样,“有毒”的事物越来越多,而“有毒”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直至今日,我们谈论某食物“有毒”或者某药物“有毒”,其实说的是该食物或者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已经和古代的“毒”字所指代的内容大相径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