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属相是什么生肖?
1975年,在台湾出版的《新大字典》中“马”字的注释是这样写的:“马,七画,别录。”并注有“七画者,谓马字初笔至末笔共七划也。” 可见“八笔画”之说源自于此。 其实,早在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就写道:“四,儿切。马之齿,阴类,有首无尾,象形。凡四之属皆从四。”并详细阐述了该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和含义。 段玉裁在注释中进一步指出:“俗作四,非是。”同时,他还引用南宋学者胡渭的话说:“今人又于‘四’之下加一笔,以为马之尾状……此字本不如此,加笔者误矣。” 明代学者杨慎所撰写的《词林集锦·四》中也写道:”古无四画,《春秋》鲁闵公名‘申’,《春秋》作‘御’;汉文帝名‘恒’,《史记》作‘恒’;晋惠帝名‘衷’,《晋书》作‘衷’,皆以一字作两画,此古无四画之证。“由此可知,把”四“看作是”马“的尾部,乃是一种误解,这种看法在宋代以前似乎没有流传开来。
到了民国时期,一些国学大师依然坚持这一观点,如梁启超曾在《读墨子》一文中提到:“四”字古无其笔,凡“四”之属,皆作“三”。”同时代的大书法家于右任也主张这一说法,他在编撰《标准草书》时即认为“四”的字形应为“三”。 于是,在台湾出版的新字典都沿袭了这一说法,并在“四”字的字头下特意注明:“本作三,俗作四。” 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学界认可。近代以来,随着考古材料的陆续出土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人们对于汉字字形演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不少古代字体中的”四“字已经显示出来,并且有很多证据显示这些字在秦代就已经出现。很多现代字典都采纳了新的说法,如2013年商务印书馆修订本的《新华字典》第6版就认为:“四,五画。”“四”字的第一笔就是一笔贯穿的竖钩。 1975年在台湾出版的《新大字典》中的说法早已被推翻,而许多新的研究发现,“八字”的说法本身也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