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十二生肖?
从起源上看,属相最初与十二地支相对应产生的。 古代天文学观测发现,一年中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日,而阴历来推算一年时间为365日;每隔约1219年,阳历与农历的立春时间就会重合一次(实际日期相差不到一天)。为了弥补公历的疏漏,人们用“闰月”的方法,让农历的节气与公历的时间尽量接近。这样,农历的时间单位“月”与阳历的时间单位“日”就有了对应关系——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月30天,总共365天或366天。
十二地支也由此而来:子月(1月)、丑月(2月)……如此循环往复。 后来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用十二生肖来表示对应的干支时间。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不过,古人用的生肖并非我们现在使用的属相,而是用动物的趾(足)数量代表地支:子鼠三趾(足),丑牛四趾(足),寅虎五趾(足),卯兔四趾(足),辰龙三趾(足),巳蛇四趾(足),午马一趾(足),未羊四趾(足),申猴五趾(足),酉鸡四趾(足),戌狗五趾(足),亥猪四趾(足)。这种用脚趾(足)数的方法似乎更麻烦,因此民间又有“子鼠丑牛”代替“子午卯酉”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