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里上指什么?
首先,生肖是按农历年份计算的。 什么是“值年兽”、“本家”? 在中国,民间习惯用动物来寓意年份,这实际上是一个长期形成的封建迷信——人们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相匹配,将每一年对应一个属相,称之为值年兽;而每个月份则有“月神”(月令)保佑。这种观念在古代社会是十分普遍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风俗呢? 原来,在中国古代,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而月亮圆缺变化周期约为一个月,二者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为12×30=360,即十二年为一循环,每月对应一位置。由于月亮每天位置都略有不同,古人就能通过每月的初一到初三,或十五到十八之间观察月亮的位置变化,以判断月份和时辰。
然而,如果仅仅依据这些简单的规律,是无法完全解释“生肖”这一风俗的最终来源的。其中必然夹杂着更多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元素,它们来自于古代的星辰历法体系。
众所周知,古代的人们为了确定方位和时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观测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两组坐标就是“东西向”和“南北向”。在这些方向上,古人划分出了二十八宿和四象。每一个宿都有一个名字和一个“形象”,它们的名字大多是神话故事中的角色或神兽。比如东方的“苍龙七宿”、西方的“白虎七宿”和南方的“朱雀七宿”等等。而每个宿都是由若干恒星组成的。
值得说明的是,这四象和二十八宿并不单纯表示东西南北的方向,而是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四象中还隐含着两个特殊的概念——“斗柄”和“斗魁”。所谓“斗柄”指的是北斗七星的勺柄,也就是指着“指极星”(也叫“天枢”)的三颗星星;而“斗魁”则是由北斗的第一颗星和第四颗星所组成的。
每年农历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阴暗的一面向着地球,此时正是“新月”,而这一天恰好又发生在“冬至”之后,被称为“朔日”或者“朔节”。
到了农历十四左右,月亮逐渐明亮起来,而太阳和月球正好同时位于地球两侧,这时形成了一个“凸”字形,我们称之为“娥眉月”,而这个时刻又恰好是在“冬至”之后二十三天。这是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日子,我们叫做“朔后一日”,或“朔影间”。
接下来,月亮继续发光发热,缓缓移入黄道,而这时太阳也渐渐向西移动,从地平线消失,第二天早晨出现于东南方天空,这时形成“娥眉月”半圆形状,而我们说的“月相”,实际上就是指这一阶段的月亮形状。随着太阳的上升,月亮逐渐西沉,其形状不断变化,有弦月、蛾眉月等,直至最后消失不见。
在农历月初,月亮从东边升起的时间越来越早,直到“朔”时,月亮全部出现在东北方向,此后便慢慢右转,移向西边,整个过程周而复始。 正因为这样,古人才根据月相的变化给月份定下了对应的称谓——“朔、望、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