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中学生学习?
作为中学老师,我带过很多不同类型的班级,也见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学生,我对中学生(高中和初中)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1.自身方面 (1)认知能力与水平 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逻辑推理的能力; ④知识迁移的能力; ⑤记忆的能力等。
(2)自我认识与能力 ①对自己的评价是否客观; ②对自己能力的认知; ③对自己性格的认识; ④对自己优点的总结; ⑤对自己缺点的纠正等。
(3)意志品质 ①是否具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 ②在遇到问题能否主动想办法去解决; ③能否坚持完成自己制定的学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 ④遇到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⑤面对选择时的心态和魄力等。
(4)情绪方面 ①是否能很好的对待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恐惧、忧愁、自卑等,是否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 ②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③是否存在偏激或极端的思潮或想法等。
二、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建议
1.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督促执行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是否有目标很重要。可以协助学生制定长远的人生目标(大一、大二是最好时机)例如:大学期间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在大学期间学会什么?要考取什么样的院校研究生?然后帮助其制定短期目标——每一学期要达到什么样的进度?每一个月要完成哪些任务?每天要背几个单词?要做几道题? … 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专业,不清楚未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那么就可以从兴趣出发,协助其进行探索性学习,看看自己对哪些学科感兴趣,再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
2.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无论学习的内容是什么,都有其特定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学习成绩优异就不是难事。所以教师要注重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和能力
1.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技能 一个好老师必须拥有足够的教学技能,才能把自己的知识很好地教给学生;同时,一个好的老师也要不断汲取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自己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这样才能给学生起到好的榜样作用。
2.了解学生,懂得因材施教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说明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如果一个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知道他们各自的优势和短板,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教育,那效果一定不会差。
3.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教授学生学习的同时,班主任还要做好与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条件。否则,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代沟,无法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那后果将会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