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为何叫学校?
“校”字在现代汉语中,是教育机构的通称,而古代“校”的意思是“军队”。《说文解字》记载:“校,军法也。” 古代的学堂分为两种,一种是官办的“国子监”、“太学”;另一种是民办的“乡校”、“庠序”,这两种学堂的命名都跟军队没有关系。但还有一种学堂,既不是国办也不是民办,而是办在学校里的一种专门机构——学宫。这种学宮一般设置于县一级的官办学校内。
古人把地方上的学校(包括乡、里学校与郡国学)称为“学”或“县学”。而学宫则是一个独立的建筑群体,规模比一般的学校要大很多,建筑也比学校的风格要更庄严、华丽。 那么为什么要在学校里设一个和军营差不多风格的建筑群呢?这是因为,古代选拔军官的地方标准是“能骑射”,也就是说能否带兵打仗是判断一个年轻人是否成年、是否有资格担任官职的基本条件之一。
这一点在汉代有一个特别明确的制度性规定,叫做“试骑射”,意思是要想当官,你先跑个马拉松,跑不了就回去继续读你的书吧。到了唐代以后,这一制度变成了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武举”。宋朝时设立了“枢密院”,负责统管军事,并且作为宰执大臣兼领“翰林学士”,开始介入国家政治生活。这样,军队和文人就开始慢慢融为一个整体了。
从宋代开始,官方对教育的定义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之前,教育是面向“士民”(还没有考上功名的读书人)的,称为“儒林”;而学校教育则是培养“士”的过程(也就是为朝廷输送人才的过程),称为“庠序”。但是宋元之后,人们经常用“儒林”代指正规学校教育,用“庠序”指代私人的讲学场所。既然官方和教育界都默认了文武双全的人才选拔制度,学校里设置一个象征军队的学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只不过后来为了表示尊重,没再在里边养真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