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会转公办吗?
这个题目有点大,我试着回答一下。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做“转公”,“转公”这个词看起来比较陌生,它其实是我们教育界内部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由政府出资购买民办学校的办学资源,把民办学校转为公办学校,其性质跟政府回购国有资产一样。
当然,被回购的学校并不真的就变成公办的了,因为国有公办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我们只是换了种说法而已。比如,在深圳市,由于公办学位非常紧缺,不少家庭申请公办学位要等到小学6年级或者初中2年级,一些民办校的学生因为户籍关系很容易申请到公办学位,因此深圳的一些民办学校也面临“转公”的命运。
据我所知,深圳一些学校曾经被传要转为公办,结果只是政府收购了这些学校的学位,把这些学位纳入公办系统的招生范围,但实际上这些民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只不过多了几份政府的收购协议而已。
那么,为什么政府要收购民办学校的学位呢?原因也很简单,一是缓解公办学校的学位压力,二是促进教育的公平。 因为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属地入学政策,也就是说你的学位是由你户口所在地的教育部门分配的(这里只讨论公立学位,民办学位不在此列)。
以深圳为例,你要读公办学校,必须在8月30日前落户;如果你要在4月1日之前落户,你就只能读民办学校。之所以有这样的限制,是因为教育局要把公办学位优先安排给本地户籍的学生。
对于这种情况,教育部是明确禁止的,因为这样做会变相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因为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收费高很多)并且可能造成新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所以,从2015年开始,国家提出并实施了著名的“均衡教育发展”战略,目的就是要解决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
实施这一战略的主要手段就是“两免一补”和“对口支援” , “两免一补”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书本费,补助伙食费,而“对口支援”主要是对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进行扶持。 但是,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循序渐进。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前采用的方法很难再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方法。那么,如何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呢?
有人说,让弱小的学校变得更加弱小,让强大的学校变得更加强大,这是一种策略。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因为我国的学校并不是按照强弱来划分的,有很多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都很强,只是因为地理条件差或者是历史原因导致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如果我们采用“扶弱抑强”的策略,那些弱小的学校是不是永远都没有办法翻身了呢?我觉得也不是这样,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彻底放开对民办教育的限制,让他们自由的发展,也许能够产生出几个优质学校,从而实现真正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