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历史是什么?
学校的前身是1865年建立的上海圣约翰书院,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大学之一 。 清光绪年间,英籍美国传教士、教育家亨利·梅里韦瑟(Henry O. Merriman)来到中国开始创办教会学校并担任校长一职。他在苏州、南京等地先后创建了两所教会学校——苏州府中学堂和南京府中学堂(今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在创办这两所学校的过程中,他得到了著名传教士、教育家、复旦大学的创立者李提摩太的鼎力相助。由于办学成绩卓著,亨利·梅里韦瑟受到当时的两江总督李鸿章的赏识,于同治四年(1865)受命在上海开办一所新的教会学校。同年9月,上海圣约翰书院正式挂牌开张,成为当时上海唯一的一所西方体制的大学。除按西洋方法教授英文等语言外,该校还设神学、哲学、文学及数学四个学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和封闭性管理。
入学资格仅限于传教士、教徒及他们的家属,学生必须信耶稣基督为救主且品行优良,方可被聘任。入学后,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智力水准、学习态度等给予不同的分班指导,使各人按照自身情况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课程设置包括圣经、古典语文、现代数学、自然科学、哲学与宗教等。教学内容采用学分制,修完一定数量的课程即可毕业并授予学士学位。
至20世纪初,上海圣约翰书院已有相当规模,成为近代中国最具实力的一所大学。在此期间,学校曾两度扩建校区,分别为1904年和1917年。此后不久,又因战乱等原因而逐步走向衰落。
抗日战争爆发后,圣约翰校园一度成为日军军官训练中心,后又沦为美军的轰炸训练基地。抗战胜利后,圣约翰校园遭到大肆焚烧,一时乌烟瘴气,许多珍贵的建筑、设备和图书资料被毁。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接管了上海圣约翰学院,将其改为外文干部学校,培养外贸系统和国际问题研究方面的对外汉语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