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实验小学在哪?
1。我国从1996年起,把每年的4月16日定为全民安全教育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2。清明节,俗称寒食节。这天,人们举行庆祝活动,纪念介之推。传说,介之推在晋文公逃难时,割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助文公开国有基业,后来文公在途中饿死。介之推拒绝接受封赏,和母亲隐居绵山。文公烧山逼令出来,介之推母子抱树而死。文公为纪念介之推,命修其孤墓,树贞牌,置田产,民不敢失信。古时清明当日,还有田间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3。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上巳节”,春秋时以“三月诞”为春节,正月建卯,至春三月,阳气升腾,万物始生,即春日已到了,于是士民出游,探春赏花,诗酒作奏,为古代最大的“情人节”。“上巳”之后,乃有清明节。
4。寒食节,亦称“禁烟节”。这一天,古人因禁烟火,故冷食,因以旧义,叫“寒食”。传说晋文公将介子推烧死,子推死前有言:“割肉以食君,再见枯槁。”文公用酒腌鲜牛肉之,煮饼。随后,此菜端上用,见盘中物形圆条状,形似肾,因号“消肉”,隐名“烤羊肉”。后代相沿,每逢此节,禁火寒食,既可冷食山羊肉,又可用粳米煮粥,再撒以山药粉、薏仁米,称“寒食粥”。后人又改用饼,俗称“火烧”。其意义主要在于禁火,以寒食之俗,借以摆脱时气的毒气,表示寒夜的终了,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到了
5。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清明一到,气温升高,乍暖还寒,气候十分潮湿,湿重困身,使人感到烦闷。此时,人体生理功能也处于旺盛时期,尤其贪睡不想起床,在精神情绪的起伏中,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发病,因此在节日里应及早起床,先到户外赏玩春景,注意防范疾病。这一天,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祭,在山林中禁火,以柳枝、桃枝或火焰驱邪而燃“鬼火”,并将火焰渐渐灭掉,以示告别。于是有春寒、焚火之俗,相沿至今。
6。在古时,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祖日子。汉以前,在仲春之时,祭祀者于四月五日祭祖,当时其习俗“谒陵”、“拜扫”,谓之“行清(青)”;而肃川《礼记·问丧》则有“五日而祭”。汉代时,祭死者五大礼仪(即望祭、暮祭、朝嗣、昼祀、宵祭)之中,“四日为祠,一为谒”。曹植《祭文》曰:“先艺祖考,莫不得祀而鬼神之。”
后来,由于官府强制性规定,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节定为节日,于是士民祭扫,皆改为清明。清明扫墓,谓之“拜山”,扫墓时,献茶、举酒、香炷,焚楮钞,以招魂享,并以桃、枣、墓参拜。明、清以来,历代的封建王朝,每年要用隆重的祀典来庆祝清明节的到来,以表示对祖先的“尊礼”和“思追”。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农耕习俗。
我国的清明节,其实有两重意思,一方面是慎终追远、拜扫祭祖、踏青玩赏;另一方面,又意味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洗春尘、踏青游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俗称“健身游春”。
到了唐、宋时代,“寒食节”逐渐成为一个流行于民间的重要节日,主要是禁火、扫墓,其后越来越多地加入了踏青郊游的内容。宋代王安石有“春日出游春欲尽,落花无言鸟有声”的诗句。
时至今日,清明节仍然保持着祭拜祖先的传统,例如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每年清明节总要举行隆重的祭典,供品有猪鸡鱼三牲,米饭素饼,时令水果,还有纸钱和花卉,对逝者表示哀悼。同时在坟前祭扫、拈香、跪拜,以诉哀思;或设奠饮宴,以慰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