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有什么用?
人之一生,从出生到断气、归于尘土的过程,都可以视为成长过程,而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心理、生理、艺术、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可以视为积极的成长,人的“智慧”要素的增长和“非理性”因子的减少以及“劣根性”的消除可以称为完美的成长。
人之一生的成长,大体可以分为“自然成长”和“后天培养”两部分,前者是自发的、自动的或者在生存环境作用下的变化,如身体的发育,意志品质的自生、本能心态的形成、“劣根性”的萌生、恶势力的腐蚀等等,后者是积极主动的,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是接受教育和通过自修、自学等获得的,二者既有交叉,也有矛盾,它们此消彼长,互为前提条件,共同组成一个人的“成长”全貌。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自然成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后天培养”总结出“规律”,形成了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以及各种知识和技能,以“学校”形式加以传播,以“教师”身份做“传道、授业、解惑”,以“学生”身份做“汲取”,以书本、仪器(如计算机)为载体,以图书馆、电教馆(如互联网)、以及生活和生产实践基地为“资源”环境。因此,“学校”的历史可以视为“教育”的历史,“学校”是“教育”的“产品”、“载体”、“渠道”、“容器”,或者说是“集散地”。
“学校”既是特定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的“产品”,自然就是这个社会发展水平的反映和这个“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自然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而“学校”就是在“后天培养”中与“家庭”、“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宗教组织”、“影视娱乐业”、“文化体育事业”等同等重要,甚至影响更大的“社会环境结构部分”,是“社会环境”的“亚系统”。因此,从纵向上考察“学校的历史”,即“教育”的历史,从横向上考察“学校”的地位,即“社会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什么是“学校”,“学校”有什么用的问题就容易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