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十二生肖代表什么生肖?
“十二”谐音“十二属相”,指“丑、卯、辰、午、未、申、酉、戌、亥、子、丑”,还有“十神”的说法如“正官、偏官(七杀)、正财、偏财、伤官、食神、劫财、比肩”“印绶、枭神”等等,还有“六合”“相冲”“相破”“相害”“三合”等关系,“三合”又分“木局”“火局”“土局”“金局”“水局”。 还有“元辰”“灾煞”“病符”“太极贵人”“天医星”“三奇”等等。 还有各种“神煞”“贵人”有“文曲星”“武曲星”有“天乙贵人”“天德贵人”“月德贵人”也有“文昌宫”“禄马乡”“飞财”等等称谓的“吉星”。
还有一些“丧门”“吊客”“华盖”“空亡”等等所谓“凶星”。 而“冲、合、刑、害、破”又被叫做“五行冲克” “八字中有冲有合”也是常说的话。 还有许多“胎元”“命宫”“身宫”“空亡”等等专业术语,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 上面所说的都是传统命理学中常用的术语和概念。
生肖的概念,至少在公元前一世纪或更早,便已在中原地区形成,有《尔雅.释兽》为证,但十二生肖为何畜、有何象征意义,却晚至东汉,才在《论衡.物势》,及《风俗通义.穷通》中始有记载。至如十二生肖具体起源何时,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东汉史家应劭《风俗通义〃穷通》,曾提出“十二辰所由之说”称:“子,鼠也,鼠重地,沉潜,阴中之阴也。午,马也,阳中之阳也。天、地、阴、阳生,万物莫不由焉… ”,认为以十二生肖对应十二地支,是古代人受易占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十二地支分为由阴阳两两组合的六对支宫,即子午为一组、丑未为一组、寅申为一组、卯酉为一组、辰戍为一组、巳亥为一组等等, 为求得阴阳相济,易占吉凶,古代人便以“阴极”、“阳极”或“中阴”、“中阳”等等象征符号,借十二生肖来配十二地支。
《论衡.物势篇》对十二生肖的象征有不同见解,指出:“午者,其中马,马未死也,申禺也。禺者,其中猴,猴未死也。亥者,其中猪,猪未死也。故皆形于名也”。《论衡.物势》还主张“物类相召”、“物动有应”,申明十二生肖之所以这样选定,是因为各种生肖畜类,与相应十二辰星宿的运转存在感应关第,辰星运行至某位,其相应生肖畜类即繁衍繁盛。所以,子鼠、午马之所以选定为十二生肖,是因为子位、午位的运转,与鼠、马的繁衍规律存在“感应”、“相召”的特殊关第。
后世学者考证认为,生肖源于原始时代的图腾氏族崇拜,是农耕民族根据地支次第将与十二地支配属的十二生物,作为本氏族(部落)的始祖与保护神,遂依次在该氏族成员中取其名为十二生肖神,如以“子鼠”为“老祖宗”的姓氏,即取名为“子鼠”等等。十二生肖概念,至迟至南北朝时已定型,遂逐渐为中华民族普遍采用并沿用至现代,成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