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字是什么生肖是什么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12地支寓指十二生肖 还有“十二属相”之称。 据考证,中国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是东汉王充著作《论衡》中的《物势》篇和唐代李肇撰写的《唐国史补》。其中,《论衡·物势》中有云:“寅木也,其禽,虎也;卯木也,其禽,兔也;辰土也 ,其禽,龙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午金也,其禽,马也;未土也,其禽,羊也;申金也,其禽,猴也;酉属金,其禽,鸡也;戌土也,其禽,狗也;亥水也,其禽,猪也。” 而在南北朝时期,《北史·突厥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突厥之先有阿史那承根,素善天文,知占候。……而善射,能识鸟兽足迹,以辨吉凶。”这大概是最早关于“相马(骑)”的记载了。 而到了宋代,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中则专门有一章论述“相马(骑)”,可见宋代相马之风盛行。书中写道:
“相马者,人必与马言,惟熟识良马者,方貌为驯扰,语亦轻缓。若生疏者,辄惊骇狂走。至或人立马前,把手抚摩,马复作声嘶啸。其色或黄、或黑、或骝(赤褐色的马)、或栗,而毛有光有暗。其骏壮肥瘠,尤难相得。惟深识者,观其形,察其状,知其雄雌,而良贱明矣。” 宋朝时有一种“百马会”,据说是由一位名叫“毕仲衍”的人发起的,在开封相马之人齐聚一堂,相互欣赏,评点优劣,十分热闹。 那么,为什么古人要立一个“生肖”呢?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干支”,也就是子丑寅卯等,其实代表了十二地支的形象动物。它们分别被赋予了阴阳五行的属性。其中,“子(鼠)”属阳性,“丑(牛)”属阴性。其余十种皆属阳。 这就像古代的“星座”一样,是一种原始的“天干地支”图腾。而现代所认为的“牛郎星”在古代叫做“牵牛星”。古代人们用“牵牛星”来给婴儿命名,表示祝福。而“织女星”则是古代女性的守护神。 这种“干支”里的动物不仅代表了不同时间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不同性别的开始——因为古人认为,一年之中12个月,每月都有一个节气和一个气。每季有一个孟月。每个月都有公母之分。而每年正月都被称为“端元”,寓意“始”的意思。所以,每个节气的开始,都被看做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于是,古人用一种动物来象征新的生命来到。并形成“十二年轮回”,“周而复始”。犹如现在公历的“元旦”一样。而这种新生命的开始,自然需要一种祈福。于是就有了“生肖”。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跟“历法”有关。
据说我国古代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而十二个时辰里有十二位与每个时辰挂钩的“值日之神”。他们的名字和排序是这样: 由于“子时”和“午时”各有一位“值日之神”。所以,一天之中就有二十四个“值日之神”。一年之中就有三百六十天。而每“值日之神”在一个岗位上的时间平均下来也就一周左右。
我们现代所说的“今天农历几月初几”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古代的“农历”其实是“阴历”。它反映的是“月”的现象。所谓的“初”其实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如果一定要按“星期”来算的话,每一星期应该包括从“甲子”到“癸已”六个“值日之神”。也就是说每星期都应有不同的“值日之神”,这样算下来,一年的“值日之神”就应该是73个。多于现在使用的“公历”“周日历”。 多出的这些“值日之神”,古书上说是“添闰”的结果。这是由于古代“阴历”的计算没考虑“朔望”周期的影响造成的。这种计算方法比现代“日历”多出一个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