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中生肖是什么意思?
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的“十二生肖”说法,其实是一种纪年法,即把太阳周年运动划分为十二段,每段时间称为一个时辰,整个周期为365.25天,这与我们现在采用的公历纪年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这种纪年法将一天分成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对应一种动物,而并非我们现在的二十四节气。
那么为什么要将一个周期分为12个时段呢?这在古代的星象文化当中有一个著名的“黄道”概念。 “黄道”是天空中可以观测到的恒星组成的椭圆形带,每天同一时间,这个椭圆形的东端始终在东方地平线上方升起(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西端始终在西边落下,就好像这条带上所有的点和地球上的点始终保持着相应的位置关系一样。
我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星空的位置,“斗转星移”中的“斗”就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也就是大熊星座,又因为大熊座上面有亮星北极星,所以古人又常称“北斗”。 事实上,所谓的“黄道”就是太阳一年内路径的大致走势。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太阳都位于黄道之北,这一天太阳从“黄道”向东移动,而在“黄道”南北两侧各有一条与太阳运行方向相反、尺寸相当而宽度各异的带痕,其中在南面的那条就被称为“南黄道”或“赤道带”,而北面的那一条就被称为“北黄道”或“冷气团”。 在“南黄道”上,每过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就会有三个恒星从东向西移动到“冷气团”当中,然后又重新返回,这样来来回回就像水波一样,因此“南黄道”也叫做“黄道波曲带”。 而农历二月春分之后,太阳进入“北黄道”,并在上面的三条垂直线中左右徘徊,每年农历十月霜降以后,太阳终于回到“南黄道”,并在那里待上一个冬季。 这样一年又被分成了四部分,每一部分分别以四种动物命名,而每一部分的第一个月份便取名为“子月”,第三个月为“寅月”,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