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中生肖是什么意思?
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的“十二生肖”说法,其实是一种纪年法,即把太阳周年运动划分为十二段,每段时间称为一个时辰,整个周期为365.25天,这与我们现在采用的公历纪年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这种纪年法将一天分成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对应一种动物,而并非我们现在的二十四节气。
那么为什么要将一个周期分为12个时段呢?这在古代的星象文化当中有一个著名的“黄道”概念。 “黄道”是天空中可以观测到的恒星组成的椭圆形带,每天同一时间,这个椭圆形的东端始终在东方地平线上方升起(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西端始终在西边落下,就好像这条带上所有的点和地球上的点始终保持着相应的位置关系一样。
我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星空的位置,“斗转星移”中的“斗”就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也就是大熊星座,又因为大熊座上面有亮星北极星,所以古人又常称“北斗”。 事实上,所谓的“黄道”就是太阳一年内路径的大致走势。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太阳都位于黄道之北,这一天太阳从“黄道”向东移动,而在“黄道”南北两侧各有一条与太阳运行方向相反、尺寸相当而宽度各异的带痕,其中在南面的那条就被称为“南黄道”或“赤道带”,而北面的那一条就被称为“北黄道”或“冷气团”。 在“南黄道”上,每过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就会有三个恒星从东向西移动到“冷气团”当中,然后又重新返回,这样来来回回就像水波一样,因此“南黄道”也叫做“黄道波曲带”。 而农历二月春分之后,太阳进入“北黄道”,并在上面的三条垂直线中左右徘徊,每年农历十月霜降以后,太阳终于回到“南黄道”,并在那里待上一个冬季。 这样一年又被分成了四部分,每一部分分别以四种动物命名,而每一部分的第一个月份便取名为“子月”,第三个月为“寅月”,以此类推。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年都有一个生肖年。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天干地支纪年的流传而普及、流传。
生肖也叫属相是用十二种动物分别表示年份。生肖的周期为十二年,每逢农历新年来临时,推算自己属相的人便骤然增多,有的还把属相作为新一年运气的象征。那么,生肖是怎么来,与中国的干支怎么对应呢?
中国的干支最早使用于纪日,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直到癸酉之后从头做起,甲戌、乙亥等等。天干和地支各走一轮以后第60位又是癸酉,60个组合轮完便又从甲子开始。因此,干支纪日是以60天为一轮,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世本》记载的颛顼绝地天通的典故认为,干支是颛顼创设的,这个故事在《汉书·董仲舒传》中也有记载,意思是颛顼改革了当时的宗教制度,把原来天地人三者相通的渠道断绝了,由国君独自和天地沟通,一般的百姓和地方官员则不能参与其中。其中天通,便是讲的制定历法的干支纪年法。
在干支纪日的制度中,古人又进行了十二辰的设置,以表示一日12时辰。十二辰的名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干支纪日与十二辰一样,都是表示时间的术语。
十二辰的每一个辰位,都有一个相应的属相动物与之对应,便成为了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也叫十二兽历,因为十二种属相动物都是人们熟知的兽类。十二生肖的诞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源头在人类对一些物体的图腾崇拜,这些崇拜的对象有动物也有自然现象。其中在对一些动物的崇拜以后,人们又把一些动物人性化,如龙便是综合各种动物形象后产生的神物。
人类最早的生肖动物是龙,因为华夏民族的祖先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那里水患频仍,大龙实际上是鳄鱼的化身,所以龙后来也称为鳞虫之长。后世的生肖年便是按十二地支的先后顺序,把十二个属相动物排列,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免,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