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代表哪个生肖?
“豕”就是猪的意思,是商周的祭祀用品之一。 《礼记·祭统》:“凡祭,牲用牡(公)牛,盖(指太祝)取其气全而爪甲坚;豕,祭于堂,取其肥而不咽。”郑玄注:“豕,谓不齿狗。”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豕,本作㹸。……许氏以为豕也。” 清儒朱彝尊也有类似说法,他在《周易义例》中指出:“古者祀必用尸,尸必有豚,然则豚者,所以祀神之具也。”
“豕”字的金文字形,像一头四腿朝天、屁股朝下的猪。可见,这个字本来表示的是一头待宰的猪,而不是现成的祭祀用猪。 从字形上看,“豕”好像与鼠、牛、羊、犬等动物一样,是在表示家畜中的某一种畜生。但其实不一样。
“豕”所表示的家畜是一种特殊的畜生——它是用来祭祀的纯种牲畜,和今天的猪没有直接关系。这种祭祀用的猪被称为“太牢”“元豕”或“孝豕”,是古代祭祀中用途最广泛的祭品。《礼记·曲礼下》有载:“凡祭祀,受福荐,如食诸。”这里的“豕”就是指这种祭祀用的猪。
那么这种祭祀专用的猪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我们知道,到了殷商时期,奴隶主贵族已经能够大量食用猪肉了。因为在甲骨文中“豕”字往往和“象”字在一起,表示猪骨,可见当时猪的屠宰率很高。在周代,人们甚至可以把吃剩的猪骨头随意丢弃在道路上,如《礼记·檀弓下》:“赵简子患之,曰:鱼馁而肉败,烹之无味,弃之可惜,吾欲得而焚之。”不过这种焚烧尸骨的办法并不是一直有用,据传由于周厉王不喜欢烧死尸体,所以国人只好把死人的尸首放在野外让野狗啃食。 除了人死后的葬礼外,在人们举行某些祭祀活动的时候也要杀“豕”祭天,以表达对祖先的神圣崇拜之情。“豕”这种祭祀用猪和现在饲养的家猪不是一回事。
首先,这些祭祀用猪属于远古人驯化的野生黑猪。其次,因为野生黑猪繁殖能力有限,所以这种用于祭祀的猪几乎全是阉割过的公猪,既无交配能力,也无生殖器。最后,这些猪是纯种的,没有任何杂交成分。 正是因为如此,这种祭祀用猪和家猪长得不太一样。
第一,它们的身体更瘦,肌肉不发达。第二,它们的蹄子更大,而且向后。第三,它们长着一对大耳朵,且很厚。第四,它们的嘴很长,而且往前伸。第六,它们的鼻子很大,并且嗅觉很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