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算农历还是阴历?
生肖是古代民间信仰的产物,跟封建王朝的历法有关。在汉朝以前,我国使用“太阴历”,以月亮圆缺变化为周期,制定月份。但月亮圆缺变化一次,实际时间却很长,所以古人就用“朔望月”来表示月份的长度(每个朔望月大约29.53天),把每个月分成四个阶段,分别用晦、朔、望、弦表示(每月第一天叫“晦”,第二天叫“朔”,第五天叫“望”,十六日叫“弦”)。
到唐朝末年,由于战乱频繁,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凝聚人心,就改用了“干支纪年法”和“二十四节气”。“干支纪年法”就是每一年都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来表示(如辛丑、壬寅等);而“节气”则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而成,每一个节气的开始时间是确定的。
因为每一年的开始都是“立春”,而立春的那一天总是相对固定的(除非出现闰年月或阴阳合历调整),这就使得“干支纪年法”与“二十四节气”能够准确对应起来。这种“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是我们使用公历的根据。
然而古书介绍这种方法的时候,总会说“某柱逢甲子、乙丑……干头带杀,岁运交逢,主凶死”之类的话,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古人说的“柱”“干”“杀”都不是现在我们所指的“八字”里的“柱”,也不是现行的干支纪年法的“柱”。
他们所说的“柱”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开始,一直到月底最后一天,一共三十个“干支”,即所谓的“初一庚申甲午……”。这些字看起来好像和现在的汉字没两样,但其读音已经完全不同了,因为这些字属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文字,又称作“古文”。现在只有部分古书中的方术类还有保存,比如《礼记·月令》就有“某月庚子,某柱纳音丙辰”的记载。
这类文字在古代书籍里有很多,初学者是很难辨认的,所以经常看错。就像电影《大话西游》里至尊宝看那盒避孕套上写的“I 服了 You”一样。 “干头带杀”的“干”也是如此,古代的“干”字不是现在这个“干”字,而是上面那个“十”加一横的那个“干”,这个字今已不常用,但还有保留,多见于古人的作品,如“弦上血干”(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冰肌玉骨天香透,雾鬓风鬟雨鬓乾(宋周邦彦《满庭芳·元夕》)。而“甲子”的“子”字则是一个独体字,念zǐ,也是古时“子”字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