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哪个时辰?

蓝秦见蓝秦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子时,丑时(夜半)、寅时(平旦)、卯时(日始)、辰时(食时)、巳时(隅中)、午时(日中)、未时(日昳)、申时(晡时)、酉时(日入)、戌时(黄昏)、亥时(人定) 子鼠 午夜11时至凌晨1时 古人将一天划分成二十四段,每段对应一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是两个小时的间隔。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子时分为上子时和下子时。

“上子时”开始于23点整,结束于1点整;“下子时”开始于1点整,结束于3点整。所以,在旧时中医所说的子子时,实际上包括了现在医学的夜间和下午五点到七点这两个时间段。

丑牛 凌晨1时至3时 大象喜欢晒太阳,但它们也有睡觉的时间。当太阳落山之后,大象便开始入睡。按照古代中国人的计时方法,从日落至第二天日出,这期间的夜晚都算是丑时,也就有了“半夜老鼠咬住牛角不松口,牛拉着老鼠跑了一晚上的寓言”。

寅虎 凌晨3时至5时 老虎属于森林里的主神,它们的活动范围很大,天亮后就到处寻找食物了。古人根据老虎的活动时间,将寅时划分为三个时段,分别为平旦、日出、食时。其中,平旦为凌晨3时至5时,日出为早晨5时至7时,食时则为上午9时至11时。 卯兔 凌晨5时至7时 月明如水,正是兔儿自由活动的时段。所以,《礼记·月令》中说:“孟秋之月,兔子始乳。”在古人的记载中,月亮初生有如兔眼,逐渐明亮的过程,因此用兔代表月光照耀下的黎明。所以,卯时是带有神秘色彩的时光节点。

辰龙 上午7时至9时 龙是上古先民最具传奇色彩的崇拜动物之一,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图腾,也是世界许多古代文明崇拜的对象。对于龙的出现和消失,古人猜测不定,于是把一段段似真似幻的记忆写入神话传说中。《史记·历书》载:“黄帝在位百年而崩,葬桥山,其灵柩乃寝于龙虎之丘。”晋代学者王嘉在《拾遗记·卷四·炎汉》中也写到:“(黄帝之时)有神龙须很长,触石而出,见则土石流光,烟云改色。”这些记载中的龙似乎都有时间点可以对应,说明龙很可能就像今天的大多数动物一样,是有昼夜交替和时间节点的。早上7时至9时,正是龙抬头的时候,故称辰龙。

巳蛇 上午9时至11时 传说龙死后化为青龙,而蛇则是龙的前身。《礼记·曲礼上》中记载:“蛇谓螭龙。”郑玄注:“螭龙,无角曰螭。”可见,没有长出角的蛇就是螭,也就是今天的蛇。而在民间信仰中,蛇还是道教仙界人物的代表。所以,《封神演义》中描述姜子牙大宴诸神时写道:“正欢饮间,忽报上圣纣王驾到……”刚说出这句话,就听得“呜呜”两声,满殿神兵肃静,只见两条蛇尾相衔,昂着头,张着嘴,双眼射出金光。”

午马 上午11时至下午1时 骏马奔驰,永不知疲倦。古人在观察了马的生理特征后,发现马在一天之中确实有两个时段最精神,即“午未时候好骑马”,所以又把中午和午后称作白马,用来指代马或乘坐馬。

未羊 下午1时至3时 “未时天气热洋洋。”未时,阳光普照大地,温度越来越高。人们发现,此时羊正在安静地吃草,便认为这是最温顺的时刻,所以就用羊来代表了这一时刻。

申猴 下午3时至5时 传说中的孙大圣总是“上天下地,无所不能。”其实,猴是一种行动敏捷、善于攀爬跳跃的动物。现代动物学家说,猕猴是一种白天活动的动物,它们一般不会像小黑猩猩那样在夜晚发出噪声音。所以在古时,人们几乎用同一词语来表示从正午到下午这个时间长度,即“日昳”“晡时”或者“昏时”等,意思是指太阳偏西了。这个时期正好与猴子活跃的时间相吻合。

酉鸡 下午5时至7时 夕阳西下,鸡开始归窝。“日落西山,鸡回窝叫。”古人用这个意象明显的动物来表示从申时到酉时的变换。

戌狗 晚上7时至9时 金黄灿烂的夕阳正在慢慢坠落,农人们已经结束了白天的劳作,回家准备晚餐。这时,犬开始出外活动,它们一边走一边嗅,寻找主人晚归的原因。

亥猪 晚上9时至11时 夜深人静,月光如洗。这时候,猪正在香甜地睡着自己的觉,只有肚子慢慢地蠕动,表明它在做着美梦呢! 参考资料: 杨利慧.中国节气古今对照表[J].国学,2016(08) 徐玉卿.二十四节气来源与演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部·豚[M].李时珍,1596年 本草纲目·兽部·马[M].李时珍,1597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