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西施是什么生肖?
是指12个相同的动物,也就是十二生肖中的任何一肖,因为“四”与“十”在数量上相似,所以叫“十二”;又因古代民间信仰中,猪既不是神兽也不是凶兽,所以排除猪(子),则剩下的11个动物,正好是12个相同属相的动物。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用一个“干支”来表示一年时间,一个“甲子”相当于现在农历的正月初一至腊月三十。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 每一年都有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作名称,如1984年是“甲子年”、1985年是“乙丑年”,依此类推。
古人根据每天的日落时间将一天分为“子时”“丑时"等十二个小时,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样,每年就有360个字记时,4年一轮回。每逢闰年要在年末加一天,这个附加的“日子”称之为“闰余”。 为了便于记忆,古人想出了许多口诀,其中这“十二属相口诀”流传最广: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按上述顺序依次排下来,1年后又回到第一个“子”,周而复始。这就是所谓的“十二属相”或“十二地支”。 根据“地支”的排列规律,可以推算出每年的年份干支,也可以推算出每个月的月令干支。 用十二个相同的字作为标记,用于记录日期和计时,这种文字形式在古代被称为“符”,它比数字和符号都要复杂很多,但用这种方法不会出错。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更加简便的计数方法——阿拉伯计数法传入中国。到了明代初期,北京官方使用的一种新文字——“大字”,其实就是将阿拉伯数字移植过来的汉字写法。由于阿拉伯数字方便易行,到了清代,它就成为了官方认可的正式记载时间的标准字体。 但人们习惯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并没有因此消失,直到今天,一些文史资料仍然沿用这种纪年格式,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写到“辛亥革命”就是指公元1911年爆发的“辛亥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