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怎么的?
子鼠 古代阴阳家把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合,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名称命名。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子时是晚上11时至凌晨1时;丑时是凌晨1时至3时,以此类推。 鼠在十二生肖中排位第一,与“子时”相匹配。古时夜间按五更计时,每更大约两小时,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一夜零点。这时正是午夜时分,万籁俱寂,一夜间所有事情都停止了,只有老鼠还在忙活——它们开始出洞活动、四处觅食了。所以古人认为子时是最“阴”的时候,而鼠又是昼伏夜出的动物,自然就被排在了第一位。
丑牛 排在第二位的是牛。我国传统观念中,“牛”与“玉”谐音。《礼记·祭义》中有言:“有虞氏尊舜,殷人尊契,周人尊周公。”这里的“契”和“周公”都被视为品行高尚的人,而被尊奉的原因和他们辅佐舜帝、周武王平定天下有着莫大的关系。汉代杨雄的《法言·孝至》中也有“有虞陶唐,周孔之遗”的说法,这里的“陶唐”就被认为是尧的别称。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以玉比德”的说法,如《礼记·聘义》中有:“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廉而不刿(gui),仁而有似。”说的是玉石拥有玉的品德,比喻善良且为人柔和。
除了象征高尚的德行外,牛还被赋予了勤劳的品质。我国先民很早开始就从事着农业生产,而他们所依赖的主要生产资料就是牛。《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方儒(指滕文公)耕田而种。”这里记载的“耕田而种”其实就是指耕地、播种,这些都需要牛的帮忙才能完成。从原始社会开始,牛就在农业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人们赞誉为“辛勤劳动的典范”。
寅虎 民间传说中指天地初分时有神虎衔着太阳升起,故称“寅时”为“早虎”或“晨虎”。《逸周书·夏小正》中也提到:“晨拜日并于寅。”这里的“寅”指的是“晨虎”。因为日出时间是逐渐变亮的,所以“寅虎”也具有了光明的含义,因而有“寅阳”“寅辉”等叫法。
古时候人们根据每日的时辰变化安排着自己的生活,早晨开始劳作,中午休息,下午做事情。因此每天清晨迎接朝阳、观看太阳升起的仪式就显得非常重要。《礼记·礼器》中有载:“朝曰清旦,夕曰昏。”这就是说上午和下午都要举行迎日仪式,而且时间也在逐渐变化。《礼记·檀弓下》云:“清旦被冠而朝,日入而晡。”这说明到了西汉时期,早上和傍晚的迎日仪式依然存在。东汉王充著《论衡·四讳篇》中提到:“正月朔日,天子始朝日。”正月一日是新年第一天,也是古人开始新一年工作的日子。“寅虎”具有了新的含义——“早晨”或者“新年伊始”。
卯兔 与“寅虎”对应,卯位于东方,五行属木。古时人们以卯时饮汤漱口,消除牙垢,保持口腔卫生,还习惯在晨起梳理头发,所以“卯”又有“萌发”“萌芽”的意思。由于草木在冬季大多已枯萎,所以春季一到,草木发芽,万物萌发,此时月相又常为娥眉月,宛如少女含羞之态。于是“卯”就有了“女”字旁,专门用来刻画女子青春妙龄的模样。
辰龙 在古人的思维里,星辰和龙的形状极其相似,所以龙常被看作“星象”的化身。《礼记·月令》中有:“其日丙辰。”注疏解文:“丙辰,龙星出现在丙丁之间。”可见龙星的出现意味着季节的变换。古代将二十八宿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每个区域七个星宿。其中代表东方的七宿被称为“青龙七宿”,由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组成。这七星在天上排列的形状恰似一条长龙。
巳蛇 与“辰龙”对应的“巳蛇”,在古代既形容女性的美貌,也象征帝王的恩惠。《礼记·檀弓下》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春秋时齐国公子尾生贪色好淫,夜闯宋国君主夫人宅第,结果不幸被杀。事后“宋公使祝宗聘焉,曰:‘寡人之疾,风眩耳。’曰:‘彼何人斯,若是其眇(美)也!’”就是说鲁国的祝宗看到宋元公的肖像后惊叹:“唉呀,他多么英俊潇洒啊!”
未羊 “未”的本义就是指“味美”的美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有:“凡鸡羹,头韭最美。”其中的“头韭”就是指刚长出尖角的公羊头上长的嫩菜。后来“美”逐渐虚化,表示美食的总称。而在古代,祭祀是国之大事,祭品必须美味可口。于是作为备用食品的“羊”就常常成为祭祀上的佳品,从而获得了美好的赞誉。
申猴 与“未羊”对应的地方叫“申区”,居住在这里的动物是猴子,所以与“申”相关的文字往往带有“猴”字。在西方,猴子经常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代名词,《列子·黄帝》中有“猿猴之便益者”,这里说的就是猴子聪明灵活、善于学习的特点。
酉鸡 与“申猴”对应的“酉鸡”,“酉”代表着月亮进入西部天空的时间。唐代《开元占经·卷十四·瑞应图》中收录了西晋张华的《博物志》:“鸡,月中物也……”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月亮中就有鸡蛋一样的圆球,里面住满了“鸡”。
戌狗 “戌”原意是指“灭”。《尔雅·释天》中云:“月三日,谓之晦。”郭璞注:“此月晦尽,明日复旦,故谓之晦。”又说:“十五日为望,六日为节。”郭璞注:“至此而复明。”每月最后一天“戌时”,月亮即将隐没,次日重新出现,就像晦暗的日子过去了,黎明即将来临一样。
亥猪 与“戌狗”相对的“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