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是指什么生肖?

柏兵柏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狗,因为十二生肖里和狗相关的有两个,一个是狗(大),还有一个是丧家之犬。 且都带有一个狗字,可见对狗的描述有多深刻! 这两个都是贬义成语,形容的都是落魄、失意,丧家之犬形容的是流浪狗,而苟延残喘形容的则是生病快死去的狗。

从性格上来分析,狗狗是非常忠诚而又很有灵性的动物。一般狗狗在长期陪伴着主人后,都会把主人当作自己的家人来看待。 所以能够和主人同甘共苦,一起度过艰难时光,当然是心甘情愿的。这就导致了在困境中,不管是精神还是肉体上,主人都不会离开狗狗。于是乎,在精神层面上,两者就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平等”,主人在精神上也就不自觉地依赖上了狗狗。

而在现实中,往往也是这个样子。 比如说年龄很大的老人带着一直陪伴自己多年的宠物一起生活,相互照顾;又或者身有残疾的人,带着自己的宠物一起行动....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也是我坚信爱狗人士心中爱的是人类而不是狗的原因。 所以啊,这样看来,一个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动物,难道不是一种缘分吗?

宋兆立宋兆立优质答主

本命年属狗

“苟延残喘”是一句成语。“苟”是“勉强、拼”;“延”是“维持、拖”。“喘”是“急促呼吸”。整个成语意思是:勉强的拖着快要死掉了的身体,做着最后的呼吸。形象的说,就是:奄奄一息。

这是一句贬义词。用来形容凭借微小的力气支撑着局面,存着最后的生计,但已无任何力气改变局面,早晚都得完蛋。多用于人或政府的腐朽、灭亡前的最后阶段。偶尔也用于自嘲。

成语典故:这句成语起源于唐末年。唐宪宗(李纯)是个有为皇帝,他重用李吉甫、李绛(jiàng)、武元衡等谋主,采取积极的进攻措施,在809-815年期间,先后平定割据吴、蜀等地的刘辟(pì)、王承宗(成德军节度使,镇州一带,今河北中部之沧州至山西太原一带),陈夷行、西川刘辟等割据势力和藩镇,国家重新统一。但是,唐宪宗自814年平定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后,渐渐骄傲了,他不再小心从事,“稍自矜大”起来(《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七》)。

公元817年,唐宪宗在平定淮西叛乱(吴元济)后,下旨派兵平定当地的“留后”(代行节度使,相当于代理市长)李师道。时任宰相(当时唐朝实行的是复合宰相制,宰相多达9个)武元衡接旨领令,正要出门调兵遣将之时,被人暗杀在街道上,流血身亡。当时的长安城,治安极其混乱,各种黑社会、绿林好汉、无业游民到处都有,所以杀伤之事非常频繁。大家见怪不怪。但是,这一次却是宰相大人身亡,这无论如何都是大事。于是,长安城轰动了,各种舆论四起。当时的文人,个个“笔杆子极硬”,他们的社论、报道、评论、杂感、专栏等等见诸于当时的“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之类的大报小报中(当时的报纸叫“进奏院状”),对李师道的抨击、讽刺、批判、声讨、声讨之声随处可见,舆论像潮水一样将李师道淹没了。

李师道是一个“狗运”(狗是凶残、暴虐者)极旺之人。他听说武元衡被杀,感到机会来了,可以乘此瓦解朝廷,于是,他用重金买通长安城内的社会臭头、无业游民、绿林好汉,在长安城内大肆造谣、杀伤,搞得长安城内鸡犬不宁,老百姓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当时最有名的文人韩愈(字退之),看到这种景象非常着急,怕长此以往的下去,会影响皇帝和朝廷的声誉。他于是给唐宪宗呈上紧急奏折,请求皇帝严查此案,否则,人心皆散,朝廷就危险了。

唐宪宗接韩愈之折后,非常感动,立刻将刺案定为重案,下令追查。同时将韩愈召进皇宫,嘉奖。唐宪宗问韩愈:你看这乱世之局如何平定?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办法?

韩愈不假思索,朗声回道:“请皇上将京城内一切兵权收归自己,以壮朝廷之威,以压城内之乱!”

“如何收归?”唐宪宗急问。

“诛杀吐突承璀(cui三声)!”韩愈脱口而出。吐突承璀是宦官,唐宪宗的亲信,掌握着京城内的一切兵戎大权。唐宪宗想杀他,等于割自己的心头之肉。他为难了。他见韩愈太急切,于是,安慰韩愈说:“你退下吧,朕慢慢考虑。”

韩愈见唐宪宗如此,知道他有难处,于是说:“皇上,微臣有一句话,若触犯你,请你千万恕罪!”

“你说吧!”

“那我就直说了,皇上不能不听!”

“好好好,你说就是了,朕不怪罪你!”唐宪宗急于收拾残局,对韩愈的话有些期盼之意了。

韩愈说:“你不能在京城留了,你必须离开!”

唐宪宗一下子急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