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什么生肖年?
姚菁最佳答案
干支纪年,12年一轮回 2023年是癸卯兔年。 上一轮回的最后一柱是“癸亥”,下一轮回的第一柱就是“癸丑”。中间那一柱就是“癸未”。 这种纪年方法比较适用于研究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因为古代中国长期实行单历法,而单历法的特征就是从甲子开始,一循环60年。所以用干支纪年的办法就能很好地区分不同时期的年份。
在公元后第一个千年中后期,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朝实行太初历,以冬至为元正,一周期365.25天。这一历法明显与二十四节气和阴阳合历的特点不符。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改历,到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朝廷下诏:“《春秋》记时,上承殷历;建亥之月,以为正月。周正建子之月,以为十二月。二家之说,各有道理。”此后,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朝均沿用汉制。到了唐代,依据道州郡县神祇庙碑刻记载,唐宪宗李淳于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下诏,恢复建寅之月为正月,称“唐正元”或“唐岁首”,并用之以计年。但这样的改动并不成功。宋代以后大多采用农历,即干支与二十四节气结合的阴阳合历,这样二月就不再是立春了,而是雨水。从北宋神宗赵顼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颁布新曆,用置闰的方法调整节气与公历的相差数,使春节或元旦逐渐固定在立春或雨水之日。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不再采用中国式的农历,而是统一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而中国很多民族也在逐渐使用该历法,比如傣族、布朗族等就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但它仍然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依然将农历的月份分为季春、季夏、季秋和季冬4部分,分别对应着公历的三月、六月、九月和十二月。每个月有30天,每年有360天。这样的安排和阴阳合历的二十四节气完全一致,而这样的设置也是符合自然界变化的规律。
癸未是六十年一遇的农历生肖年份,为从2003年2月1日开始至2004年1月22日结束的农历甲申年。癸水未土,五行属土,主事厚道朴实之辈。历史上壬辰年有:公元1903年,农历癸未,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843年,农历癸未,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773年,农历癸未,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13年,农历癸未,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643年,农历癸未,崇祯十六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563年,农历癸未,明嘉靖四十二年。
从干支纪年开始出现起,到2003年为止,中国曾五次迎来癸未年。公元前2139、公元前1879、公元前1619、公元前1359、公元前1099、公元前839、公元前579、公元前319、公元前159、公元7、公元145、公元283、公元421、公元559、公元697、公元835、公元973、1111、1249、1387、1525、1663年。
1、癸未年生肖为羊。
2、古代中国纪年使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十天干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两套互相搭配使用成为中国的传统纪年(岁阳),使用方法是以天干的“甲”字配地支的“子”字开始,顺次配合下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一直到“壬戌”、“癸亥”后再回复到“甲子”,成为一个周期。使用这种六十甲子纪年的历史,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先秦,而出土铭刻,最前可到西周。中国现在使用的农历仍然采用这传统纪年系统。干支除了用来纪年以外,还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以纪日为例,一个周期的始日为“甲子”,次日为“乙丑”,一直到“癸亥”后回复“甲子”,每周期六十日。干支纪时也是一个六十天为一个周期。干支纪月并不常用,每周期也是六十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