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龙是什么生肖动物?
“我乃常山赵子龙”,这七个字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罗公笔端也常常提起赵云其表字“子龙”,然而很少有人注意过其中的奥妙,以及这个看似简单的表字所隐含的玄机。 罗公在演义里多次提到赵云表字时,有着这样的描述: 这种对仗式的描写在《三国演义》中相当常见,如第49回“诸葛亮乘雪破韩德”,以及第50回“诸将争功”等处,均有类似的文字。
不过这种句式在演义中并非完全一致,在第32回“公孙瓒战死”这一段中有这样一句: “绍弟舆欲杀慈,慈惧甚,便逃出城去。云得舍兄,各怀欢喜;云便牵着辎重车儿,引张翼、吴兰、关平、赵累收聚山民。” 此处云表字“子龙”,而与“山民”对应。
那么如果仅根据以上两条,可以说罗公其实是把“子龙”当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来使用的。但是这个结论显然无法让我们得到更多的信息,于是我们需要再向前搜寻证据,看“子龙”是不是从始至终都代表着某个特定的群体。 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另一条有力的证据——第16回“孙坚遇难”这一段中提到孙坚之子孙权幼年时的表字为“仲谋”,以及孙坚的堂弟孙静之孙孙翊的字是“伯符”: “孙翊字伯符……年十六,素有大志,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这两条记载表明建安年间江东地区人们仍然保留使用汉代旧制的习惯,即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并取表字(详《汉书·王莽传》)。
而据史书记载孙权确凿无误的成年年龄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此时距离刘备建立蜀汉还有整整一百二十年呢! 可见“子龙”应该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江东一带人们普遍使用的一个表字。至于为什么是一个表字而不是别的什么名字,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古代社会人们的姓名由姓、氏、名、字四部分组成,其中氏和名通常只有贵族才有,所以一个普通百姓的名字其实是由姓+字的组合。
当然若是这姓氏里有先人功勋荣耀,或是当朝政治地位显赫,那这个姓就会单独拿出来用,但是字却仍然保持不变。举个例子:曹操的儿子曹彰字子丹,孙休的儿子孙皓字元宗,他们的姓氏前边都有“曹”“孙”二字就是由于他们的祖先在这两个姓氏里功勋卓著,名声很大,以至于这两字被单独拿出来使用,而他们自己则只用“彰”“ 皓”作为字。
综上分析,“子龙”其实就是“赵云”这一人的表字,而这个表字又是当时社会普通民间男子普遍使用的字。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子龙”这么常见,为什么没有别的史料记载留下有关这个词的记录呢?
我觉得可能有两种原因:
一是东汉末年乱世纷争,史料散失严重;
二是这句话原文“我乃常山赵子龙”出自罗公名著《三国演义》,而该小说成书时间晚于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近五百年,故后人在整理这些历史资料时也就自然忽视了这句台词的原始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