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前夜下什么生肖?
应该是虎。“花前月下”指的是元宵节,而正月十五上元节是汉族人情人节。汉代的《西京杂记》里有这样的记载(西汉):“正月十六日,街市张灯,辉烨灿烂。”——这已经是正月初六了! 到唐代,元宵节更变成了一个全民欢庆的日子,《唐会要·卷八十四·元旦仪注》里载:“(唐)德宗贞元元年正月晦日…观灯”--也就是农历大年初一。可见当时上至天子,下到庶民,都在庆祝这个节日。
到宋代,上元佳节的盛况更有记载:《东京梦华录·卷之三·元宵》:“正月十三日,上元之期,都人重开夜市……十四日,谓之上元。”《武林旧事·卷三·元夕》:“元夕,自十一日起,各园亭,俱结灯火,放烟火,谓之‘闹元宵’。——这两则记载,时间间隔不远,且都是宋太祖在位之时,可见北宋时,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日。
到了明代,虽然官方文书对元宵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汉唐,但民间依然非常隆重地庆祝这个节日。明人陈恭尹有诗云:“百枝火树千金屧,明月清风何足言。”——清朝的《清嘉录》中也记载了这个风俗:“(正月)十八日为元宵节,俗称‘跳花灯’之夕。士女皆炫妆,聚看灯,戏彩球……” 那么,古人这么隆重的节日是在庆祝什么呢?
原来在远古时期,人们把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末月(季夏、孟秋、季秋和孟春)的最后一天称为“腊日”,整个十二月称为“腊月”。先秦时代,人们在腊月最后的晚上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汉代以后,春节成为传统节日,而腊月祭祀祖先的习俗保留了下来,并被固定在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
到了唐代,佛教盛行,人们为了迎合佛教教义,又有了新的习俗:将腊月最后一天改为新年第一天,重新定新年为法定假期,并将新年第二天定为“腊八节”(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据说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因此寺院要煮腊八粥,分送给民众,祈愿吉祥如意。
然而这一风俗并未得到官方认可。宋朝建立后,统治者认为农历十二月最后两天同时用于祭祖和不吉利的“晦气”日子,于国不利,于是规定从冬至开始计算,每九天算一“节”,过完了九“节”就是农历新年。因此从冬至开始计算的正月,实际上比从腊月最后一个傍晚开始的正月大了整整一个月。
不过这种计算方式并没有影响“除夕”“元宵”等名称的使用。而且从宋代开始,除了除夕和元宵,又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名称普及开来。至于正月十六,因为其位于二月之前,所以又称“二月二龙抬头”。 到了元朝,正月十四成了“元宵节”,而正月十六的晚上则被称为“花前月下”。 从元代开始,很多传统在中国北方已经不存在或者没有保留下来。这是因为元朝实行民族高压政策,汉人和南人的文化在北方受到打压的缘故。试想一下,如果在北方盛行元宵和冬至的大庆之风,说不定汉唐的风韵就能保存下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