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末日属于什么生肖?
“乙末”是个伪命题,无解的。因为“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都发生在1894年和1898年,两个年份都是农历甲午年,而这两个事件又都和生肖中的马有关,所以有人据此编造了“乙未”的传说。但所谓“乙未”之年并没有实际的存在。 类似的伪命题还有子末、丑末等,都是以地支“子”、“丑”起首而制造的假年份。
《辞源》中说:“或问甲子乙丑之类,何时始有?曰:自王公以下至邑里小民,凡授官皆用干支记日,其日数满六十即换,谓之二旬,亦曰两甲子。”“每岁终更始,谓之一甲子;六十日已满,复归第一天干,循环相叙。” 由此可见干支纪年中确实存在“六十年一周”的现象,也就是古人所谓的“一甲子”、“两甲子”的概念,但是这与“子末”、“丑末”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这只不过是古人计算年份的方法而已(60天为一年),而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记年月日时,因为一年365天或者366天,四年就会有一个闰月。因此这种以天干地支逐位相加之计算方法只能用于记录很短的时段,或者作为其他记录方法的补充,并不能完全代替其他的纪年方法。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这种以干支记日的记载多出现在王公大臣的日常记事当中而非正式的史书文献中,因此这些资料大多被称为“琐屑纪事”。比如清乾隆皇帝的一首诗这样记录道:“甲子春分吉日,朕七十有一岁……癸亥冬至,计七十三岁……”可见乾隆帝是以干支来记录自己的生日与两个节气的日子,而这显然不能代表整个清朝或是汉人的普遍用法。如果这种以干支来计算日子的方式过于烦琐而不方便的话,那么又如何能指望百姓们使用如此复杂的方法来记录自己的生辰呢?这恐怕只适用于王公大臣之类的上层人物。
综上所论,“乙末”既不是汉人普遍使用的纪年方式也不符合古代的计时原则,因此是一个缺乏历史的虚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