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能用四足?
当然是龙了! 古人对龙的描述是: 有鳞者称鳞龙,有翼者称翼龙,有尾者称尾龙,无翼、尾者称云龙。 《广雅·释鱼》中有云,“有鳞曰蛟龙”;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源流》中也有记载:“汉明帝永平五年,令画工绘诸侯王像。吴王孙权生于武烈皇帝之世,年方数岁,身长七八尺,眉目疏朗,鼻准高凌,须鬓俊美,齿发齐密,形容甚伟。画师孙政进笔难描,但轻隐以墨,微加着色。……后汉桓帝时,有野人作画,神妙无方。至汉灵帝末,宦官蔡伦、刘褒辈作‘瑞兽’、‘日月宫’,鸟兽草木,莫不毕臻。或浓淡色,或青红赤白,杂错间出,此即后来之‘重彩’。” 古代就有“五色龙”的说法,而且五彩龙也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确有此事——中国青铜器的铸造过程中,需要对金属进行着色处理,其中就有一种叫做“浇铸法”的工艺,是将涂抹了颜料泥土的陶范置于模型内,注入高温熔融的铜液,使颜色附着于器皿上。而“浇铸法”中用来涂颜色的泥状物,就是“泥范”。所谓“五色龙”就是指在制作陶范的时候加入了不同的颜料。
关于“泥范”的颜色,古书上有明确记载:造范以熟土为之。其色的运用必须依照器物上的纹饰而定。如龙纹,有青白二色为龙身,黄褐二色为龙鳞,黑褐二色为龙髯(胡子)。其他纹饰的配色可以参照龙纹。至于色彩数量虽无明确规定,但我们却能从各种文物中得出答案。 比如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上面神人像的衣襟便是彩色的,而且是绛黄色和白色相间的条纹。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往往与玉器上的纹饰一致,因此我们可以参考玉器上的颜色。例如,著名的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金杖,上面的图案就有红、绿、蓝三种颜色(事实上,我们现代人的认知中,三原色其实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这跟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夏商周时期的玉器上的颜色也是一致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更是保留了更多的文字资料。1970年代以前,一般认为玉器上的颜色是古人用不同的琢玉材料来呈现的,也就是说,白玉是被染色的。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对于玉器染色这一传统认识提出了质疑,新的观点认为,部分玉器本身就在打磨抛光的过程中形成了表面纹理,而这些纹理本身就是有色彩的,并不需要再染色。当然,也有一些学者仍然坚持原来的观点。 不管怎么说,史籍材料和考古出土实物都证明了中国古人在很早就掌握了三原色,并且能将这三种色相混合出更多更丰富的色彩来。这也是四色的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