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几个七一?
“第一个七年,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壮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个八年,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个九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这是百度百科上对改革开放39年的诠释。 我觉得用七个“七年之痒”来理解改革开放这40年更加生动和形象。
第一个“七年之痒”:1978—1985 拨乱反正,工作重心的转移 从1976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为了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并恢复经济发展的秩序,1978年底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中国开始改革。从“四个现代化”到“三个面向”的战略转变,工作重心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这一“痒”过去了,但我们并没有全身而退,旧体制的惯性还给我们带来诸多困扰。
第二个“七年之痒”——1985—1992 改革攻坚,战略局变的思考 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的跨越,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并不适合所有行业和领域,如何把握市场的规律,运用市场的力量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深刻阐述了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这一年,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在中央决策层正式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真正成为了市场的主体,竞争也开始无处不在。这一“痒”过去了,我们已完全适应了市场的节奏。
第三个“七年之痒”——1992—1999 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基础上,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经济制度的决定;提出用社会主义宪法规范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对外开放由“引致型”发展转变为“扩张型”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这一阶段的亮点。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我们逐步认识了市场经济真正的内涵,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这一“痒”过去了,我们已在世界上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第四个“七年之痒”——1999—2006 回归民生,关注和谐社会建设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阶段的民生问题逐渐受到国家的关注。2003年起国家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试点;2006年城乡低保对象达到4000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同时,这一阶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了深入的认识,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在这个充满争议的概念中,我们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