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对于多数的小孩而言,数学是不常用的,所以对他们而言,学习数学仅仅是课本知识,没有实际的意义,也就没有兴趣了。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呢?
1、充分利用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思考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1) 引入情境实例。例如:请学生看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提问: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各有多少头发?两人头发的总和是多少?然后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情况,解决问题。
2) 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一群小朋友在玩游戏,老师送了一批贴画作为奖励,按小朋友玩的认真程度和受欢迎程度来奖励,奖励多少则由同学自己定,老师没有具体的标准。请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才能使大家心服口服?然后组织小组交流,在互相交流中,学生自然会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以及不同的算法,在此基础上,求出他们共有多少贴画?并选择最合理的一种。这时,老师只要引导学生说清理由就行了。
2、充分利用学生想赢怕输的心理,组织各种各样的数学游戏,激发小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活动之一。在数学课中,我们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灵活多样的游戏形式。如:“拆卡片”竞赛,数量接龙,把数学知识编成儿歌,顺口溜等,形式新颖,生动有趣,学生爱玩,乐意参与,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求知欲望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而“竞赛”更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之一。比赛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能力都有进一步的认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并不是十全十美,都有不少缺陷,然而也正是这些问题,需要自己付出更多的辛劳,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提高和进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同时比赛又使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认识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使他们的自信心更强,也给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个缓冲的意义。
3、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在体验中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价值。”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桌子、座椅,手指头,然后闭眼想象,你所能想象出最多的图形是什么?为什么?(三角形、正方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着。又如教学“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你能说出几句常用的乘法口诀吗?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乘法的内容?像这样的设计较多,在此不一一举例。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有效率,这怎么能不提高学生的兴趣呢?
4、鼓励学生质疑,正视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
“质疑”,是自觉性地寻找思考的切入点,激发病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因而“质疑”具有积极的诱发探究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教学中情况来看,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学生的学习程度关系不大,而与个人的智力水平,个性的创新能力有密切关系。从学生提问题的内容来分,有涉及知识方面的,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面的,有学习方法方面的,有价值观取向方面的,等等。学生的提问,往往带来思维的“振荡”和行为的“共振”,引起思维的活跃和探求的热情。教师要鼓励更多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勇于发表不同见解,并给予正面鼓励和正确引导,不能一味简单地予以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