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塔什么生肖?
这个谜语出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诸葛丞相给大军下的命令是“西上平羌”,先主刘备大军是“东征孙权”,两军方向相反,但都经过汉中,所以谜底用了一个“过”字来连接。 而且这条灯谜还有续集,在第六十三回中,蜀汉的军队又在打伐魏国的旗号进军了,这次诸葛亮给大军定的路线是“取郿城”(应该是岐山一带),刘禅下诏让大军“速进兵,伐魏!” 大意是说,诸葛亮虽然去世,但魂魄仍然指引着蜀军的刀枪;虽然先主刘备已经去世,但遗志还在激励着蜀汉的兵马。 这支军队就像那高耸入云的宝塔,永不停留地向前、向前…… 我猜这道谜语的本意应该是指像高塔那样直指苍穹的志向。
不过现在猜这个谜语好像有点难,因为人们太习惯于把“高塔”和“建筑物”联系起来了,如果脱离这部书里原有的语境,让这道谜语直接指代现在的楼台亭阁之类,那就成了无解之题。 要理解原文的意象,就必须回到原著的语境里去。 前面说了,这是作者故意设计的双关语:从字面上看,说的是塔的高度,实际是指军队的行进状态——像那高高的塔树一样,永不停息。 如果联系小说前三部的情节来看,这句“高塔”就更有深意了: 刘备从乡间野夫起家,一生都在不断地打仗,他的军队就像那高高耸立的塔树,不断向上攀升。 但到了第三部,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刘备占据益州后立国称帝,接下来就是建成都国,修筑锦官城,自领丞相,加九锡; 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一心只想复兴汉朝,平定中原,对那些加官进爵之类的表面文章并不屑于去做,所以他才会在第一次北伐时“勒兵还,奄至西安”,第二次北伐时干脆就不回成都了——“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可以说,直到这时,“高塔”所暗示的那种“奋勇向前,永不休止”的精神正是蜀汉的力量源泉之一。 可是一旦这支永不停止的队伍拥有了停下来的理由,它的意志也就随之消散了——这一点,看看魏延和杨仪之间的争斗就能看出来: 杨仪跟了刘备、诸葛亮多年,一直都没什么表现的机会,等到诸葛亮死后,他觉得自己立了大功,应当继承亮先生的遗愿,率领大军继续向北方攻打司马懿,于是带着部队停下脚步,准备给魏军来个突然袭击。不料这个计划被魏延得知,立刻禀告了郭淮与杜袭。
这两个人都是曹魏的著名将领,听到报告说魏延要偷袭大本营,不由哈哈大笑起来:“此人真小儿耳!吾等岂逐鼠辈而失天下!” 意思就是说,你魏延想停就停,想走就走,还真把自己当成个宝贝了?我们大军堂堂正正前行,就算失去了地盘,也不像你这样没脸没皮的! 这话说的很有道理,魏延再怎么反驳也不行。况且魏延刚刚杀了杨仪等人,名声坏得很,即使有人说谎话夸他,他也信以为真: “吾若为丞相,亦以重礼待之,令作法矣……”
结果魏延的话让郭淮与杜袭更加瞧不起: “杨仪等何人,当为丞相临终托孤大臣,又率众降魏,岂敢令他作法?” 一句话就让魏延无话可说,只好哭着离开了。 这里面的意味很深长:一支队伍如果想要永不停止前进,就必须要有永恒的向前的动力。如果没有了这个力量,它就会停止不前或者向后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