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生肖是什么?
“昌大”这个词可能有点陌生,它的意思就是“使兴隆,兴盛”的意思;而“肖”字在古文中通常用来指代猪,也就是现在的“肖”。那么这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指“用某种方式使猪变得旺盛”,这种方式就是“祭祀”了。所以《礼记·月令》中有“孟春之月,盛德始昌,岁事并起”一句,描述的就是祭祀活动在春季盛大启动的场景。
关于“岁事并起”,我要多说几句。因为这里的“岁事”显然不是指“一年中的事情”,而是指“每年的祭祀事项”,“并起”的意思是“一起启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古代,有很多事物都是每年重复进行的,祭祀就是这样。《礼记·月令》中描述的四季祭祀也有“春祠祭日,夏祠祭方丘(方形丘陵)”等语。这种每年循环举办的祭祀活动被古人称之为“岁事”。
到了现代,我们或许已经很少参加各类祭祀活动了,但这类文化一直存在着,并且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春节祭祖。其实无论是否举行仪式,只要心中有神灵和祖先,“孝悌”之心就会时刻影响着我们。 那如果“孝悌”之心缺失了呢? 一些社会学家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费孝通先生就曾在《乡土中国》中提到过“差序格局”的概念来解释中国社会中亲情关系的特性,并认为它是由“儒道互补”形成的。
什么是“差序格局”呢?简单来说就是由亲人至疏人形成的一个个同心圆,而这种家庭关系无疑会对我们的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我看来,“差序格局”反映出来的实质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即通过礼的方式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给固定、规范出来(虽然不一定会遵循礼仪)。
因此我说,孔子的“仁”与“礼”其实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没有“仁”作为内在支撑的“礼”不过是僵硬的教条;而没有“礼”约束的“仁”也会沦为自私和任性。